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凯龙高科:汽车“口罩”是如何织成的?

——全球唯一SCR尾气后处理全产业链诞生始末

2014年05月23日 14:34 | 作者:刘艳 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创新,已成时代主题词。

  如何创新?特别是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如何构建有竞争力的持续创新体系?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难啃的骨头。

  其实,希望正在广亵的田野上顽强生长。

  5月18日,记者在江苏省无锡市采访时发现,生于斯、长于斯的凯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龙高科),在媒体的聚光灯外,用8年时间悄然地突破了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打造出全球唯一SCR尾气后处理自主创新完整产业链。

  “补位、抢位、站位”是凯龙高科董事长臧志成总结的公司管理理念之一。如果把它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并以此来解读凯龙高科的发展历程,也颇为恰当:首创汽车尾气加热器,实现了尾气热量循环利用,降低了油耗和污染物排放,是为中国经济“补位”;打破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实现尾气后处理技术和设备的进口替代,是为中国创造“抢位”;不断超越自我,坚持主业、不断深耕市场,是为中国民营企业“站位”。

  推动柴油车国IV排放标准实施、为治理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创造条件……凯龙高科因产品特性与时下社会热词高度相联而无法再刻意低调。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关注它做对了什么?它的创业轨迹中,哪些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也许,远远比解读一个精彩的商业故事更有价值。

  选择:创新背后的商业逻辑

  企业首先要考虑是可持续性问题。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之处在于,首先节能减排是市场永恒的主题,只要柴油动力车存在,减排的压力就一直存在;其次,这个项目在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内。

  如今,作为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柴油机SCR尾气后处理工作组组长单位,以及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得者,凯龙高科在SCR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突破多项国外垄断,仅专利池就已有77项国家授权专利(其中33项发明专利),市场占有率超过5成,成为国内尾气后处理市场的领军企业。

  但历史一再表明,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963年出生的臧志成是江苏无锡本地人、民建会员。他从无锡轻工大学(即现在的江南大学)毕业后,曾在当地一家军工企业任职,后下海搞起了贸易。

  其间,生意是有赚有赔,臧志成“内心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2001年12月,臧志成借了几十万元,成立了无锡市凯龙汽车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即凯龙高科的前身),正式进入汽车零部件市场。

  当时,凯龙高科的主业是汽车尾气加热器。由于北方传统客车的冬天供暖,采用的是一个类似车载锅炉的装置。凯龙公司的产品则是把汽车尾气中高达几百度的热量,转化为取暖源,既少用了油,减少了油燃烧后的废气排放,又减少了尾气排放。因此,虽然当时的凯龙高科成立时只有17个人,并且第一批产品质量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但臧志成内心对这个产品的前途还是比较有信心。

  果不其然。2002年4月,一笔总价40多万元的订单就正式摆在了臧志成的办公桌上。

  臧志成当时脑海中并没有循环经济的概念,只是抱着一个朴素的商业理念:只要能为客户创造超预期的产品,市场就会敞开大门。这个理念,不仅推动凯龙高科在汽车尾气加热器市场一路领跑,也让其有了牵头起草《水暖式汽车尾气加热器》行业标准的机会。

  促使凯龙高科进入汽车尾气后处理领域的关键节点,发生在2006年。

  这个事件的背景是,2008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北京市政府要求公交系统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公交车尾气排放达到国际水平。为此,北京公交车在2008年以前要进行全面改装尾气系统或者购置符合排放标准的新车。

  2006年,凯龙高科独家中标了北京公交集团尾气加热器项目,每年4000多辆的公交车尾气加热器订单,也创造了当年全球订单的最高纪录。

  但臧志成的目光,并未就此停留。他在派技术人员与北京公交公司接洽时,发现国际发动机巨头康明斯提供的一款尾气处理产品,需要与凯龙高科提供的尾气加热器同时安装。前者的主要功能是让尾气排放达到国IV标准。两者的安装次序不同,对凯龙高科的产品效率会产生直接影响。

  为此,他仔细研究了康明斯提供的尾气后处理产品。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当时一台发动机的价格在8万左右,而一部尾气后处理产品就要超过7万。

  “价格太离谱了!”臧志成对本报记者回忆说,国际巨头利用自身的技术壁垒,赚取了高额的垄断利益。在商业上,这无可厚非。但在感情上,他的内心确实无法接受。

  如果自己干,这个项目能不能做出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臧志成内心冒出来。

  “不蒸馒头争口气。”臧志成说,感情因素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作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可持续性问题。当他冷静下来,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个项目还是有可行性。

  他告诉记者,首先这个项目是市场永恒的主题,只要柴油动力车存在,减排的压力就一直存在;其次,这个项目在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内,“不用再另起炉灶,支出更高额外的成本。”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凯龙高科 尾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