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离群特立的浙派始祖丁敬

2014年05月28日 16:05 | 作者:韩天衡 张炜羽 |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丁敬篆刻“丁敬身印”

丁敬篆刻“丁敬身印”

 

丁敬篆刻“烟云供养”

丁敬篆刻“烟云供养”

 

  被袁枚誉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的浙派篆刻始祖丁敬,字敬身,号砚林、钝丁,别署玩茶叟、丁居士、龙泓山人、孤云石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寓扬州,终身不仕,以酿酒为生。丁敬嗜好金石铭刻,常在西湖两峰三竺的穷岩绝壁中寻觅,欣赏、摹拓前人妙迹,终日不忍去。又擅诗,每每与文士厉鹗、杭世骏、金农等相唱和。晚年邻家突遭火灾,殃及丁宅,所珍藏的古籍与书画、篆刻作品皆荡然无存。精通印学。

 

  流派篆刻发展到乾隆时期,印家辈出,作品纷呈。像同期著名印章鉴藏家汪启淑所辑《飞鸿堂印谱》达四十卷,存印人四百六十余位,刻印三千四百余钮,可谓缤纷炫目,印坛呈现一派繁盛的景象。数量虽多,而彼时印人多效法明末遗风,相沿成习,模拟守旧,渐趋板滞的末流气象。曾风靡于江南的林皋精妍光洁一路印风,也被诸多印人刻意模仿,粉饰过甚,坠于矫揉轻媚。丁敬清醒认识到这一时弊,曾谓:“近来作印,工细如林鹤田,秀媚如顾少臣,皆不免明人习气,余不为也。”他在前面一首《论印绝句》中也特别注释:“吾竹房(丘衍)议论不足守”,有意冲破元人赵孟頫、吾丘衍所提出的“印宗秦汉”的篆刻传统理念,把目光拓展到长期以来遭受冷落的六朝至唐宋印章,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丁敬高瞻远瞩,基于其雄厚的诗文、金石等学识修养和对印章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以及长期实践摸索后所掌握的娴熟技法,加上其耿介孤傲、不随人后的品格,使他在篆刻的篆法、章法和刀法上都作了全方位的突破。时代赋予了丁敬机遇,丁敬也不负苍天,作为浙江人的丁敬,勇敢地担当起开创浙派的重任。

 

  丁敬篆刻进行多元的审美探索,上至周秦两汉,下至唐宋元明,广征博采,取精用闳,大大拓宽了篆刻的取法范畴,印内求印,堪称前无古人。晚清著名印学家魏稼孙曾称赞:“钝丁之作,熔铸秦、汉、元、明,古今一人”,确为不刊之论。丁敬篆法以方折寓圆婉,删繁就简,增减适度,笔画含蓄,字态雍容。用刀既得益于入土汉印产生的斑驳锈蚀的线条,又借鉴发展了明代朱简的碎刀直切,清新中得古拗峭折、生涩苍浑之趣,一洗当时印坛之颓风。丁氏切刀也从此成为衡量浙派篆刻的标准用刀技法。丁敬创作不仅面目繁多,并为浙派篆刻创立了多种经典印式。后世学人将他与同籍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 他们大多取丁敬一翼而发展成自家面目,成为清代中叶最著名的两大篆刻流派之一。浙派篆刻从诞生至今已两个多世纪,从者如云,影响至巨,丁敬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编辑:付裕

关键词:丁敬 篆刻 浙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