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浅说清代中后期浙派印风

2014年05月28日 16:57 | 作者:孙慰祖 | 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晚清至近代艺术家和社会受众审美选择趋向多元,亦给艺术市场带来普适标准和不同的品味,促使延绵久长的风格派系自我更新以体现时代精神。

  清初的印坛,当一些印人继续为文(彭)何(震)遗风所笼罩,“两浙久沿林鹤田派”(汪启淑《续印人传》),东南印坛竞为妍美的氛围之中,以丁敬为首的浙派印风异军突起,给清代中期的篆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丁敬(1695-1765年),字敬身,号砚林、丁居士、龙泓山人等,浙江杭州人。淹通金石书画,精于诗文。乾隆《杭州府志》载其“分隶皆入古,而于篆尤笃,善摹印,然非性命之契不能得一字”。袁枚题诗则称其为“世外隐君子,人间大布衣”(《小仓山房诗集》)。丁敬于篆刻有很强的独立意识,曾有诗表达心志:“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论印绝句》)。丁敬刻印取法秦汉、宋元印式,但又不为其所囿。他吸收朱简、魏植初创的切刀法,进一步强化其特征,形成个性化的成熟的切刀技法,所刻线条古拙苍茫。作品篆法删繁就简,参用隶意,体势简古,在章法上崇尚平正自然,表现性灵,从而体现了刀法、篆法、章法的和谐统一,具有超脱尘俗的山林气象。当时汪启淑评他“力挽颓风,印灯续焰,实有功也”(《续印人传》)。丁敬的印法面目一新,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继效法,支脉延绵近两百年未衰,被称为“浙派”或“西泠印派”。

丁敬篆刻“丁敬身印”

丁敬篆刻“丁敬身印”

 

 

  “敬身”六面印是其代表作之一,石章经火焚,残损严重,是历经辗转的劫后遗珍。据魏锡曾《书赖古堂残谱后》记,丁敬在获得已失子印的明代梁袠所作套印后,制作了这件六面印补入。嘉庆、道光年间嗜好丁敬派篆刻的何元锡,多方收集了丁敬及蒋仁、黄易、奚冈的印蜕,集为一谱,其中保留的是当时此印完好的印面。此印形式包含了取法汉印的多种类型和宋元朱文印式:沉着浑厚如“丁敬之印”,以爽健的单刀展示清劲风骨如“敬身之印”,朱文“敬身”则用短切将圆畅和凝练融为一体,可谓移步换影,各具韵味,表现了丁敬深厚的功力。

  蒋仁、黄易、奚冈、董洵、张燕昌是前期浙派的代表作者。前三人与丁敬同为钱塘人,被合称“西泠四家”。董、张两人因非同籍,过去被列于西泠印派之外。这是历史上以地籍名派形成的现象。

  真水无香 蒋仁刻

真水无香 蒋仁刻

 

      蒋仁(1743-1795年),初名泰,字阶平,因在扬州平山堂得到一方“蒋仁之印”古铜印,遂改名并易字“山堂”。别署吉罗居士,女床山民等。以书、画、诗文名世,才艺富擅。蒋仁家境贫寒,性格孤冷,留传作品较少。篆刻以朴拙洗练的风格面世,简洁恬淡,意境高逸,边款刀法跌宕厚重,笔意分明,亦为其特色。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中评其为“九拙而孕一巧”,是非常深刻的评析。

  黄易(1744-1802年),字大易,号小松、秋庵。曾官山东济宁运河同知。精于书画,一生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证,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黄氏所收集的古印于嘉庆初年辑成《黄氏秦汉印谱》一册,收印三百七十六方。黄易的作品,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较大,入石较深,故秀挺明快,后期转为短切,凝练浑融,神意内蕴。其朱文印体势自然潇洒,在浙派印人中别具一格。

小松所得金石 黄易刻

小松所得金石 黄易刻

 

 

  奚冈(1746-1803年),初名钢,别号铁生、萝龛、蒙泉外史等。其绘画与梁同书之书法为时人所并重。奚冈性格豪迈,有酒狂之名,“酣嬉淋漓,酒气从襟袖间出”(蒋宝龄《墨林今话》),刻印风格以古拙疏逸见胜,印文体势内敛,白文亦方圆互见,故力感含蓄。

频罗庵主 奚冈刻

频罗庵主 奚冈刻

      

  张燕昌(1738-1814年),字芑堂,浙江海盐人。为丁敬入室弟子。著有《金石契》、《石鼓文考释》、《芑堂印谱》。作品萧疏真率,别有情趣。丁敬另一私淑门生董洵(1740-1812年后)字介泉,号小池,浙江绍兴人,刻印能得丁敬神韵,著有《多野斋印说》。

  丁敬创立的刻印技法,由蒋仁、黄易、奚冈等人从不同方面有所发挥,使这一流派的风格形象趋于丰满。

 

  

编辑:付裕

1 2 3

关键词:浙派 篆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