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缘何96%城市空气不达标?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仇保兴提修复关键期

2014年06月09日 11:10 | 来源:今日早报
分享到: 

  缘何96%城市空气不达标?

  96%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京津冀、珠三角全部列入名单;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10%是受严重污染的劣Ⅴ类;逾三成国土面积现土壤侵蚀……近日发布的环境公报提示人们,环境在持续“超载”,治污难度在增加。这背后到底症结在哪,又该如何转型发展?诸多问题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气、水、土皆不乐观

  缘何96%城市空气不达标?

  短期内环境质量难有根本性改善

  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仅海口、舟山和拉萨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在大气污染加重的同时,水体和土壤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说,我国仍有超过一半的水功能区水质不达标,太湖、巢湖、滇池三大湖水质整体还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一些丰水地区甚至“有河皆污”。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皆不乐观”的气、水、土环境,已经带来污染的“叠加效应”,并向环境治理提出挑战。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张毅敏说,大气污染严重,雨中的污染物也会超标,落入湖泊将加剧湖体污染。

  不少环保人士认为,虽然近年来环保投入巨大,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拐点”远未到来,边际效应却已经显现。“太湖治理全社会累计投入已超千亿元,虽然初见成效,但越往后越需要攻坚克难。”江苏省太湖办副主任张利民说。

  不仅是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的治理也开始进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周期。张毅敏等认为,环境质量在5-10年内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污染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环境持续“超载”背后症结在哪

  环保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新污染物仍在不断生成,治污难度日益增大。环保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分析显示,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治污在经历了最初的投入产出高效期后,难度日益加大。

  这既是治污难的“客观因素”,更警示着治理刻不容缓。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仇保兴曾表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是水污染危机高发期,也是水生态修复的关键期,错过修复机会,治理代价将极为高昂。

  “转型控污”亟待加强,“环保优先”仍需落实。环保部今年初对多个省市的督察发现,不少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违法,包括在建项目环境违法、超标排放、落后产能淘汰不彻底、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环保管理不到位等。“一些地方成为污染企业密集落户首选,背后一定是环保门槛较低,环境监管缺位。”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陈金干说。

  保护环境手段有限,处理干部难以治本。记者注意到,环保事件中处理环保干部成了不少地方的“惯例”,然而处理之后环保责任并未得到明确,甚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被掩盖,环境保护依旧难以落到实处。部分环保人士认为,应当健全排除污染源、甚至追究“一把手”责任的机制。要切实保护环境,还需跳出“环保部门”促环保。

  须警惕“经济降速”带来“环保降格”

  今年初,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治理大气的“军令状”。此外,新环保法、“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的陆续出台,也让环境治理强度日益升格。然而,在一些地方,经济增速趋缓却带来了环境下行的风险。

  引进项目“环保底线”更易被突破。一些地方的招商局长告诉记者,在经济下行时,招商形势比较严峻,很多项目能被“开绿灯”,许多环保方面不太好的项目就在这时被大量引进。

  企业环保设备运行“打折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检查时开一下,人走了就停用。”东部某省一家环保设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说,环保设备的使用维护成本较高,一些企业使用频率不高,以致污染治理不到位。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减弱。张利民等认为,目前各地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少数地方超标排放、违法排污等现象时有发生,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导致一些地方减弱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环保人士认为,我国亟待从“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为环境花钱”、“靠环境赚钱”。当前,需要严格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防范一些地方“打擦边球、走边缘路线”,尽快建立水、气、土壤污染治理一体化机制。

  据新华社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环保 环境 治理 城市 达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