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挥洒时代笔 畅书中国梦

2014年06月10日 09:41 | 作者:江迪 丁云霏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说起自己的中国梦,言恭达希望:让书法艺术融入到民生当中,让拿起毛笔成为一种大众的生活方式,这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便自然而然内化于心,雅文化将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风尚。

  说起言恭达,有太多的身份可以介绍。几乎每个身份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深入调研,积极履职;作为艺术家,他继承传统,践行创新;作为慈善人,他广播义举,兼济天下。每一个身份背后,都是一个世界。或许从言恭达的名字起步,可以探索他的世界。

  

  就在接受《人民政协报》专访前一天,言恭达刚刚参加完江苏省政府参事调研,从苏州回到南京。这一次调研的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天的时间,去了7个镇村,言恭达和同事们调研时深入细致,收获颇丰。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江苏省政府参事,使言恭达有了许多调研的机会。只要条件允许,他都尽可能参加。这些调研,为言恭达“立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言恭达密切关注界别群众的呼声。在担任江苏省政协委员的时候,他就非常积极地撰写提案,提交大会发言,在小组讨论时也能谈出真知灼见。到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之后,这个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说。

  作为一名艺术家,言恭达“立言”的领域首先选择在文化艺术领域。2008年全国两会上,言恭达注意到,有些政府职能部门只看到了现代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产业机遇,给予了政策与扶持,但对于现代艺术中有损国家形象的创作,却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对此,言恭达呼吁:针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要建立相应的创作、展示和市场管理机制,要将中国现代艺术对外文化交流,上升到树立国家形象和文化安全的高度,要加强对中国现代艺术创作队伍的引导和管理。

  翻看言恭达历年提交的大会发言和提案可以发现,每年他都会有多件与“三农”相关的发言和提案。青少年时代的言恭达曾经有着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这段生活经历让他至今对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也对他“立言”产生了深远影响。担任政协委员之后,他连年撰写提案,为“三农”问题提出建议。而社会治理、养老体制、职业教育、医患关系等社会民生领域也常能听到他的声音。

  “一个不了解社会、不关注民生、不感悟生活的艺术家,一个对现实不具备人文关怀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作品绝不可能被时代认可,成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我不愿意也不会做一个蜷缩在书斋里的文化人、一个时代的隐者。我主张我现在所从事的诗、书、画、印的艺术创作,必须将传统的特点、时代的特质与个人的特色有机结合,这就必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面对民生,需要我们去关注、观察和思考。一个远离时代的艺术家不会有太大的成就。”言恭达这样认为。

  

  言恭达出生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他是孔子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言偃八十四代世孙。书香世家的熏陶和地灵人杰的虞山山水让言恭达自小便得到受用不尽的文化滋养和渊雅醇古的艺术濡染,也对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充满着恭敬之情。

  青少年时代的言恭达经历了7年上山下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锻炼,其间曾经有一段拉纤的经历,11天时间和农民们一起把一条水泥船从常熟沙家浜拉到上海装饲料。在那11天里,他一边拉纤,一边背诵刚刚借到的半本《草字汇》。正是生活的波折和磨难坚定了言恭达“目标始终如一”的书学信念,“那时候我想,我只有这个条件,我已经进门了,那么干一行就要精一行。”言恭达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言恭达得以师承学界鸿儒沙曼翁。初次登门,言恭达呈上一副石鼓对联,沙老仔细点评,并称赞所书气息“不俗”。那一次,沙老指着自己的篆书横批“读书万卷可医一俗”,告诫言恭达要将才气与刻苦、临帖与读书结合起来。

  从此,言恭达跟随沙老学书法、篆刻,师徒俩或在庭院里面对绿蕉沏茶品茗,或漫步园林道古论今。沙曼翁先生对艺术的至诚至真与做人的率直淡泊都深深影响着言恭达。与恩师30多年恬淡随意的茶谈,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让言恭达逐步养成了“砚边点滴”的思考与积累,在对书画印美学感悟和把握的同时,阐发了其对中华传统人文品格与艺术精神的建构与弘扬,让言恭达对书法本体和时代意义有了全方位思考。

  当下书法家要写什么?这是言恭达思考很久的问题,难道还要一直写“春眠不觉晓”吗?言恭达认为,书法反映的是汉字的艺术,它是由历史情境而造就的。书法艺术的灵魂活在书写者与欣赏者的情感共鸣中,书法不仅仅具有审美功能,它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数千年的文字书写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置。言恭达提出为人生而艺术,将书法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要让书法艺术引领方向、提升大众审美层次,推动社会俗文化向雅文化发展。要让书法艺术积累于当下,“今天的创造将是明天的记忆”。

  多年前,言恭达就开始以自作诗感悟生活、感恩时代、感知民生。提及对自己书法作品中对时代的关注,言恭达说,“我恋古,但不守旧;我天天与古人对话,但又时时吸收时代的新鲜空气。”言恭达心中的书法经典,绝不是在文斋中埋头苦练出来的,而是提高眼界,关注世界,用阅历的财富去写出时代的精神。

  “恭”逢盛世。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一直想写当代重大题材的言恭达提供了契机。他选择何振梁先生在莫斯科申办第29届奥运会的陈述演讲,完成《我的中国心》这幅17米大草长卷,收藏于国家奥林匹克博物馆。

  2010年,世博年。言恭达一直在想:写什么?直到4月30日,他听到胡锦涛同志在世博会贵宾宴会上作祝酒词《让城市更美好》时,灵感迸发。“五一”长假,言恭达在家里,静静地写成了25米大草长卷。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听说后找到言恭达:“这是‘当下的精品’,理当为国家博物馆收藏。”

  此后,言恭达为联合国首届中文日活动精心准备了24幅作品,向世界展示中文作为联合国官方语言的影响力与艺术魅力。2011年,APEC峰会期间,言恭达受邀参加美国夏威夷大学APEC文化论坛,时值辛亥百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他创作的48米《世纪脊梁·推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进程伟人诗文》大草长卷同期在夏威夷大学展出,震撼海外。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上,在70多个国家500多幅美术作品中,言恭达的15米大草长卷《体育颂》是唯一一幅中国书法作品,广受好评。

  这些大草长卷不仅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书法艺术内容与形式在时代创新的有效尝试。它承载着当下时空的许多元素,白话文、现代叙述方式、全球文化背景、人类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等。与一般意义上书写的唐诗宋词、古文辞赋不同。“古今中外,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回顾历史上具有传世经典的艺术作品时你会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在传统的形式下注入了那个时代的新元素。我理解,这才是真正的继承和创新。”言恭达说。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言恭达 中国梦 政协 政协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