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定向培养医师“救急”急救中心 上海市政协委员:统筹站点配置

2014年07月14日 09:20 | 作者:祝 玲 朱国荣 | 来源:新闻晨报
分享到: 

  定向培养医师“救急”急救中心

  每年夏季,上海市急救中心都将迎来接线和派车高峰。截至昨晚6点记者发稿时,120急救中心昨日一天的派车量已达到800余次。“派不出车的情况,每天都会发生。”120值班室工作人员说,为保证中心城区急救车用车,高峰季节急救中心几乎是满负荷运转,即便这样,部分时段或区域仍会出现急救车“空巢”的现象。

  国家规定是“每5万人配备一辆救护车”,上海的车辆数已远高于国家标准。“上海不缺车,缺的是人,尤其是跟车的急救医师。”上海市政协委员王刚说,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等诸多因素,120急救医师一直处于流失的状态。他建议要从多方面来保证急救医师队伍稳定,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急救站点配置。

  针对这些困惑,上海市卫生计生委日前一一给出了答复。

  困惑: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有差距等造成急救医师严重短缺

  对策:建立定向培养制度,高级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急救医师招92人辞职70人

  “早上8点到晚上8点,白班整整12小时,晚班亦如此。做一天白班、做一天晚班,再休息两天。”、“最多一天要出19趟车。”、“60%以上的120急救人员都有职业病,首当其冲的是胃病。”这就是上海120急救人员的真实写照。

  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与院内医生差距大、职业晋升存在瓶颈、工作缺乏理解等,造成急救医师人数严重短缺且比例失调。王刚在关于对“120医疗急救服务水平”建议中提到,目前,急救医师岗位缺口率高达近40%,且每年以约50%的速度在流失。2012年,全市一共招录急救医师92人,而年度辞职达70人。

  市医疗急救中心办公室主任管敏也认可了王刚的说法,“根据国家卫生部门规定和国外院前急救人员配置,按‘每5万人口配置1辆急救车,每辆急救车配置6名院前急救工作人员’来计算,中心城区至少需要配置120辆急救车、720名急救工作人员,急救医师不得少于240名,但目前中心城区仅有160名左右急救医师可供派遣承担急救任务。”管敏说。

  管敏表示,目前,救护车已经在现有人员状况下最大限度排满,一线急救人员都已超负荷工作,其排班已最大化至极限。如果遇到用车高峰,市医疗急救中心所有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也得出马,甚至当驾驶员、担架员参与救急。本市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已成制约急救事业发展的瓶颈。

  首批培养生不久后上岗

  院前急救对执业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是身体素质要求高,经常有体重超过100公斤的病人需要从6楼抬到底楼,急救医务人员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无法胜任。其次,急救医师必须是全科,需要熟悉医学各领域,目前本市急救车没有配置专职护理人员,因此还要求急救医师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

  市卫计委自去年9月起,已经在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了院前医疗急救培训内容,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相关科室的医生都应有组织地到全市医疗救护站轮流学习,增强住院医师院前急救能力。

  同时,上海建立了院前急救医师定向培养制度。由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接受委托,增设临床医学(院前急救)专业方向,实行免费培养,并与各区县急救中心签署免费培养定向就业协议。目前,已完成院前急救定向培养首批招生工作。“这69名定向培养生不久就能上岗了。”管敏说。

  今后,市卫计委还将加强定向培养工作宣传力度,适当提高定向培养优惠条件,动员广大考生积极填报,确保生源数量。

  此外,针对目前院前急救医师招聘录用难的实际情况,市卫计委表示将积极协调市人事局,对本市急救系统录用外地医科院校毕业生在进沪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

  拟实施急救医师分流政策

  院前急救工作环境较为复杂,职业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使得院前急救医师工伤、伤病发生率较高,职业相关性伤病严重影响了急救医师的职业寿命。对此,市卫计委正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拟对工作满一定年限或到达一定年龄的院前急救医师实施分流政策,使其能进入其他医疗机构继续从事医疗工作。

  院前急救医师由于工作性质、临床技能与院内临床工作差异较大,与院内医师相比,在职称晋升中劣势明显。目前,在高级职称评审中已向院前急救医师给予了倾斜。

  困惑:“压车”现象严重影响急救车周转,甚至出现“无车可派”

  对策:优先收治具备住院指征急诊患者,新增21个急救分站

  “压车”致急救出现“空巢”

  “压车”现象严重也是市民遇到急救时“无车可派”的原因之一。去年6月,普陀区管弄路61弄小区花园内,88岁顾老伯突发肺功能衰竭,家人连续拨打七八个120急救电话,却被告知暂时没车。等急救车40多分钟后赶到时,顾老伯已离开人世。

  王刚指出,三甲医院急救病床紧张,使得急救车送达病人后,车载担架床无法及时撤出,常常出现“压车”现象,短则一二十分钟,长则数小时,有时会同时压上三四部急救车,严重影响车辆周转,甚至出现区域性急救车“空巢”现象。

  目前,全市急救站有36个,急救直径在8公里—10公里,由于分站容积有限,且基本已呈饱和状态,在现有站点增加当班车辆有较大困难,这也是导致当班急救车辆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疗机构“压车”严重将通报

  为缓解部分医疗机构“压车”现象,市卫计委及医保部门配合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对部分医疗机构急诊压床现象进行调研,目前,要求市医疗急救中心每日上报各医疗机构压车情况表,根据“压车”数据,对医疗机构急诊分流工作进行抽查,对急诊分流工作进展不明显、“压车”现象严重的医疗机构进行通报。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强对急诊患者的内部分流,确保具备住院指征的急诊患者优先收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奖惩机制。

  将为每个社区设急救分站

  来自官方的数据,至2015年,本市常住人口将达2472万,至2020年,常住人口预测为2600万—2800万。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标准化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每个急救分站服务半径3公里—5公里为参考。市卫计委将积极推进急救分站、分中心建设,为每个社区(街道)设置一个急救分站或急救网络点,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近期,建议在全市新增21个标准化急救分站,其中:中心城区新增8个标准化急救分站,郊区县按照同样原则,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结合人口导入增长等因素,相应新增标准化急救分站。

  在远期规划中,中心城区将新建5个急救分中心,与现有的9个郊区(县)分中心共同组成中心——分中心——分站的分层集中管理模式。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急救 医师 培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