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张海:用艺术回报社会

2014年07月22日 08:35 | 作者:祁胜利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发展艺术奉献社会

  2005年,张海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上任之初,他发表了《努力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一文,提出作为专业群众团体,既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又要担当起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责任。2010年换届张海又连任。9年来,他和书界同仁以发展艺术和奉献社会为己任,广泛开展公益活动,促进全国书法艺术水平的提高。

  张海常说:“艺术家除要有艺术责任外,还要有社会责任,利用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和人民。”

  “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是中国书协的一个创举。他们组织书家深入乡村、厂矿、部队、边疆城市,无偿将作品赠送给劳动模范、边防战士、各族群众,让书法艺术回归社会、造福民众。在外交部的协助下,中国书协开展“中国书法环球行”,出国办展览、开讲座,让书法艺术走向世界,使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国书法艺术。为让“环球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张海呼吁书法理论家编写图文并茂的《中国书法读本》,作为环球行的有效补充。此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积极带头捐赠作品或捐款,受到了灾区人民的欢迎和中宣部、中国文联的表彰。

  在发展艺术方面,张海主张作者“必须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他说:“书家就是要以书法创作为中心,最重要的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望。”为此,他撰写了《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在他看来,现在没有任何瓶颈制约艺术家创造经典:“环境这样宽松,社会条件这样好,想写什么、怎样写,完全都由书家作主,如果创作不出优秀作品来,只能怨自己。”面对“经典不是呼唤就能出来”的不同意见,张海在书协主席团会议等多种场合恳切地表示:“如果不呼唤,经典就更难出来。即便呼唤了没出来,也为以后出经典做好了铺垫、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有出经典的决心和信心!”

  在张海的呼吁下,书界对“呼唤经典”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基本共识。为把“呼唤经典”落在实处,张海经过认真思索,集思广益,先后提出了“评选年度佳作”和举办“三名工程”的建议。“评选年度佳作”即由书家从当年发表、展出的作品中推荐若干件作品,再由专门机构从中评选出10件,成为“年度佳作”。张海设想:“5年就有50件好作品,这50件佳作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筛选,如有1件能得到社会肯定,也不负这5年的辛劳。即便这50件全不成也没关系,起码对于书家来说是一种促进、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三名工程”即“名家、名篇、名作”工程。第一步选“名篇”:从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散文、诗歌中,由专家挑选出100多篇向社会公布。第二步推“名家”:组成数十人的推举委员会,先由各方伯乐按基本条件推荐,然后由推委会投票选出约百人的准名家。第三步创“名作”:由准名家从上述100多个名篇中择一创作。准名家领取任务后,用将近一年的时间打造作品。第四步是评选展出:由专家评审委员会从这百余件作品中,选出数十件名作。如今,当初的设想已成为现实。去年10月,50位名家的名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了广泛好评。张海说:“希望这其中有几件叫得响、留得住的经典作品,我们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盼。”

  中国书协举办了全国老年书法展和西部十省展,深受社会好评。开展命名“书法名城”、“书法之乡”、“书法名山”等群众性活动,实施理论申报,改革专业委员会等,有效调动了广大作者的积极性。目前全国书法界已有“百万大军”,中国书协会员达到一万多人。

  张海是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他曾在不同场合提议“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经过多方努力,教育部于2011年正式发文在全国中小学设置毛笔写字课。2011年上半年,张海随团到陕西农村考察,切实感受到基层文化场馆太过缺乏,他呼吁有关部门关注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县以下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他参与提出的“建立国家书法馆”提案,也被纳入规划:未来14万平方米的国家美术馆,有4万平方米书法馆。张海说:“这是一大突破,将来书法家就有了展示、研究、交流、收藏的平台。”

  张海还一直关心书法界的职称问题。1980年以来,书法家和美术家的职称混称为“美术师”,他建议分开:“因为书法和美术毕竟是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且现在书法家队伍和美术家队伍一样庞大。如果说职称问题不好一次性解决,也可以先在美术师后面加‘(书法)’两字。”张海多次就此提议,有关部门也认为很有道理。假以时日,书法家或能拥有自己的专属职称了。

  再有一年,张海的任期就要到了。他表示,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张海 书法 艺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