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参考 参考

“忘记郭美美”难纾慈善信任焦虑

2014年08月05日 11:35 | 作者:木须虫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4日凌晨,媒体发布了“网络炫富女”郭美美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案的始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随后发布了多条微博,表示“三年谣诼也许并非一朝能清除”,但在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请忘记郭美美”。(8月4日 中国新闻网)

  郭美美涉赌落案,澄清了“傍名”红会、恶炒上位的事实,“躺枪”的红会象蒙冤得雪的孩子一样,放下信任危机的负累长吁了一口气。不过,昭通地震营救在关键时刻,过于在意与倾诉冤曲的确又不是时候。正如,他们的微博所言:“这个深夜,有的同事在打包行李即将奔赴昭通地震灾区,有的同事还在彻夜筹划为灾区筹集更多的救援款物,有的同事在内蒙古草原深处为天亮后的贫困先心病儿童筛查做准备……有这么多更需要我们关注和投入的地方和人群”当然,荡涤诋毁的污水与踏实救灾共此一刻,对于重获社会信任,也是难得的机遇。

  郭美美的谣言触动慈善信任的“多米诺”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谣言的终结虽可以为单纯的个体事件划上休止符,却无法替代对慈善透明与信任的反思。就红会而言,“郭美美事件”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舆论澄清到成立社监委,从重启“郭美美事件”调查到社监委职能的再定位,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都因为“自证清白”的尴尬最后无果而终。相反,一次又一次的折腾,在红会难以差强人意慈善信息公开的语境中,被一而再当成了诟病的标靶。在前后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公正而具权威的第三方强有力调查始终缺位,也加剧了社会对政慈一体的怀疑。

  “郭美美事件”之后,儿慈会、嫣然基金、壹基金等多家慈善机构,都相继陷入“曝黑”的漩涡,公益慈善的公信力不断遭遇到挑战。表面上看,它们与红会“郭美美事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就手法而言几乎如出一辙,靠的都是微博曝光和舆论发酵,唯一不同的是郭美美的“炫耀”更香艳更具挑逗性。这些事件,不管是谣言还是曝料的监督,都畸生在慈善说不清道不明的环境中。慈善体制的软肋,使得它们成为“病毒”攻击的后门。

  某种意义上讲,“郭美美事件”还是中国公益慈善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没有“郭美美”,也还会有“张美美”、“李美美”。一条微博、一段谣言能够摧毁一个公益机构、影响整体公益慈善,不是谣言太恐怖,也不是公众太盲目,归根到底还是慈善太孱弱。在公众目力难及、运行缺少规则的环境下,建设慈善公益的信任远超过了单个公益慈善机构的能力。

  “忘记郭美美”难纾慈善信任焦虑。公益慈善的信任并不来源于某个公益机构,而是来源于制度机制与运行规则构筑起的制约有力、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整体环境。眼下的困境,急迫要求国内慈善公益顺应社会发展,推动公益慈善的社会化。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放权社会,政府应加快慈善公益退出步伐,实现“管办分离”;另一方面,加快立法进程,逐步完成社会公益的权力治理向法律治理的华丽转身,让所有的慈善公益都在同一规则下运作,接受政府部门监管、社会组织和公民监督。慈善公益改革在路上,还需要加快步伐。

 

编辑:曾珂

关键词:郭美美 慈善信任 红十字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