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建议建“张贤亮文学馆”

2014年08月08日 10:26 | 作者:庄电一 |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宁夏文联副主席刘伟告诉记者,他在宁夏文联工作了20多年,几乎每次到外地出差,总会有人打听张贤亮的情况,或是文学创作,或是生活起居。当然,还有一些人常常问:“张贤亮还是你们文联的主席吗?”

  其实,张贤亮早已卸任了,不过,他还是宁夏文联的名誉主席。虽然不再担任实职,但他仍然关心着宁夏文联的工作,而大家对这位78岁老人的关注度,也并没有因其年龄的增高、创作的减少而有丝毫减弱。

  张贤亮,以骄人的创作实力和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化产业开发上的非凡作为,让世人瞩目。

  家喻户晓

  “宁夏有个张贤亮。”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文化现象。目睹他当时近乎井喷式的文学创作,小说一篇接一篇地相继问世,有人惊呼:张贤亮值得关注!

  有人说,看了张贤亮的小说,才知道有宁夏。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记者当年也曾关注过张贤亮,不但关注他,而且羡慕他、敬佩他。

  1979年,当时宁夏的文学刊物《宁夏文艺》还是双月刊,可就在那一整年的6期刊物上,竟然接连发表了张贤亮的4篇小说,而且每一篇都不同凡响,《吉普赛人》《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在这样的春天里》,至今印象深刻。

  张贤亮当时只是锋芒初露,但记者的好友李松柏却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张贤亮将来肯定会成为大作家。”记者当时还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但没过几年,预言就得到了验证。

  很快,张贤亮就不满足在本地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了,他的作品在《当代》《十月》《收获》等重点文学刊物上频频亮相,其创作实力令人刮目。

  许多读者至今对他的创作还如数家珍: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几乎篇篇都有影响,篇篇都有不小的知名度。

  此外,张贤亮的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也都备受瞩目。

  张贤亮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他的小说有9部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他的作品被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

  这样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宁夏绝无仅有,在全国作家中也实属罕见。众望所归,张贤亮成为中国新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正因为如此,高等院校的当代文学教材中为他单设了章节。

  为了表彰张贤亮的文学成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夏曾为他举行隆重的表彰会并给予其三级工资的奖励。

  张贤亮的文学成就,自然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关注,前来采访的记者纷至沓来,有关他的报道,更是不可胜数,而且前后持续了30多年。有的记者,专程为他来到宁夏;有的记者来到宁夏,便希望采访他,把他当成“新闻的富矿”。

  一些社会名流、文化名人来到宁夏,一般都要求与张贤亮会面,他也总是热情接待。这种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在他创作进入高潮时,是如此,在他创作减少时,依然如此。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诗人李白的这两句诗,正好反映了当时一些人的心态。

  评论家阎纲以《宁夏出了个张贤亮》为题,分析介绍了他的文学成就。“宁夏有个张贤亮!” 一家刊物更是以此为题刊发了长篇报道。

  当时,宁夏文坛上“二张一戈”(张贤亮、张武、戈悟觉)颇负盛名,尤以张贤亮为领军人物。张贤亮,这三个字在宁夏几乎是家喻户晓。

  立体文学

  其实,张贤亮既不是在宁夏出生的,也不是在宁夏长大的。他到宁夏时已是一个19岁的青年。

  张贤亮祖籍江苏盱眙,1936年生于南京,父亲曾在国民政府里担任要职。1955年,他与母亲、妹妹随两千名北京移民一起来到宁夏,在贺兰县的黄河岸边落户。

  后来,这批北京移民在当地组建了京星农场,而高中肄业的张贤亮,凭借良好的文化基础,到宁夏不久就担任了文化教员。但没过多久,他便因在文学刊物《延河》上发表诗歌《大风歌》而被打成“右派”。此后,张贤亮被安排在西湖农场、南梁农场等地“劳动改造”,所受错误处理也在此期间不断升级,时间长达22年。

  张贤亮能在冤案平反之后在文学创作上异军突起,绝非偶然。虽然历经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消沉。相反,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思考,甚至将《资本论》反复“啃”了多遍。所有这些,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素材。

  张贤亮的成功,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编辑:刘爱梅

关键词:张贤亮 宁夏 政协委员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