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真实可信的伟人历史

——全国政协常委、《邓小平传(1904-1974)》主编杨胜群访谈录

2014年08月25日 08:50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F201010212102097861159322

 

  编者按:

  经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邓小平文集》(1949-1974)》和撰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分别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8月21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两部著作的首发式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热情的读者自发参加,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推荐专区,认真翻阅着两部著作,从中了解和缅怀这位伟人光辉而执着的一生。学术周刊本期邀请到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邓小平传(1904-1974)》主编杨胜群来为读者介绍一下《邓小平传(1904-1974)》的撰写过程、独特价值及重要意义。

  《邓小平传(1904-1974)》为两卷本,100余万字,全面记叙了邓小平同志从少年时代到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后复出工作70年间的主要经历。在本报记者的专访中,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邓小平传(1904-1974)》主编杨胜群指出,该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依据大量档案材料撰写的邓小平传记,对于全面深入研究邓小平这位伟大人物,研究党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用翔实可靠的材料还原人物

  学术周刊:中央文献研究室撰写的《邓小平年谱(1904-1974)》是反映邓小平同志生平的重要著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撰写的相关情况。

  杨胜群:编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重要工作任务。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一直在进行。《邓小平年谱》(上、下)在2009年已经完成,传记目前出版了从1904到1974这70年的部分。选择1974年作为节点,是根据人物思想发展的阶段确定的。1974年邓小平同志正式复出,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的新的阶段,也开始了他思想发展的新的阶段。《邓小平传(1904-1974)》的撰写经历了8年时间,数易其稿,改了多少遍已经说不清楚了。初稿出来以后,又不断吸收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不断修改,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能够出版,应该说是最好的时机。

  学术周刊:近年来,图书市场上关于邓小平生平的书籍非常多,《邓小平传(1904-1974)》撰写的基本思想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杨胜群:人物传记要全方位地系统地记述人物的生平活动,像《邓小平传(1904-1974)》这样的伟人传记,要反映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光辉业绩和重大贡献,反映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思想及思想发展脉络,反映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品格及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作为人物传记,一方面要揭示他伟大崇高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还要描写他与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活动。他既是一位伟人,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邓小平传(1904-1974)》可以说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依据大量档案材料撰写的邓小平传记。反映邓小平生平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不少,真正像这部作品这样依据大量档案材料撰写的还不多。这里所说的档案材料包括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邓小平的讲话谈话记录、批示、电报、书信、文稿,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有关会议记录等。书里面究竟使用了多少档案材料无法统计。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力图通过翔实可靠的材料,还原人物,写出一部人物活动的信史。

  学术周刊:丰富的档案资料对于保证传记的翔实可靠有重要作用,但是也会相应增加撰写的难度,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收集、研究资料的情况是怎样的?

  杨胜群:依据档案资料并不是指照搬、照录档案材料,还需要经过整理、分析、研究,很费工夫。编写组的同志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查阅和分析、研究各种档案材料,坚持在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写作。

  比如,邓小平同志早年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和到苏联学习,记载这期间他生平思想的资料国内保存很少,但是我们到国外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一批原始材料。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学习过的巴耶中学、工作过的几个工厂,找到了他当年的学习记载,在学校生活开支的账目,甚至他自己填写的在工厂做工的工卡。我们还在俄罗斯政治历史档案馆,找到了他亲笔撰写的自传和填写的党团工作登记表等。有了这些材料,便可以勾勒出邓小平同志那些年月的活动和经历。

  在写到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这一段时,我们都记得邓小平同志当年在北京郊区农村调查公共食堂问题时曾经说过一句话:吃食堂是社会主义,不吃食堂也是社会主义。所以在初稿中就把这句话写上去了,但最后修改定稿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这句话的确凿出处。我们的原则是要持之有据,引文都要有出处。为了这一句话,删去又恢复,恢复又删去,反复了很多遍,最后终于在北京市一个县编的内部资料里找到了当年邓小平这个讲话的确凿记载,如获至宝,最后非常放心地把这句话保留下来。虽然只是一句话,但非常重要,这句话特别具有邓小平的思想和性格特点,甚至同他新时期言论的风格都是很一致的。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邓小平 《邓小平文集》 杨胜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