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试析明清画卷中的文人风骨

2014年09月03日 08:47 |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 

  徐渭(1521—1593),明朝著名的“四君子”画家。他生平坎坷,思想远比其他文人要深刻。他善于借物抒情,甚至借题发挥,尽情倾泻胸中郁愤之气。“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回顾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生,徐渭只能以诗画泄愤。他作画常常是兴之所致,自由发挥。这种纵横捭阖的手法恰当地表达了他压抑、悲愤的强烈感情。家事国事天下事,几多笔墨道不尽他的文人情怀。所以徐渭的水墨,破笔纵横,汪洋恣肆,皴擦点染之间,山明水秀的家国河山也呜咽出山颓脊暗。由此,文人士大夫的无奈尽显纸上。

 

  朱耷(1626—1705),清代著名画家,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朱耷 19 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写了个大大的“哑”字,自此不与人语。明宗室后裔坎坷的命运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及艺术创作思想,其绘画作品中多寄托着对清王朝的痛恨和对明王朝的眷恋之情。他的水墨,苍老荒寒,取意怪诞;一花一鸟、一眼一神都呈现出反抗、鄙视、轻蔑的精神世界。简略的构图和笔墨,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真切地表达出画家的哀怨,还有明王朝后裔受欺而又不屈的坚韧。

  清代的诸多画派中,以江南地区的扬州画派最为有名,其中主要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汪士慎、罗聘、高翔和李方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一生主要客居扬州。徐悲鸿曾在他的一幅《兰竹》作品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竹,未曾出土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宁折不弯,画家常借以表达士人的品质和操守,体现君子般谦虚而刚毅的精神。郑燮以放纵的笔触表达出文人的浪漫情怀,其笔下的竹石图堪称中国水墨竹的翘楚:体貌疏朗,风格劲峭,不泥古法,自创一格,使后学可望而不可即。而他绘画生涯后期寓意深远的水墨竹石显示出他“廉颇老矣”的心理和情感。郑燮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但他的水墨画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有时画中物象甚至与实物相去甚远,但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曾在一幅作品上写下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他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灵感,让“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然后借助于笔墨,挥洒成“纸上之竹”。他画的竹子比现实之竹更加灵动活泼,且寓意深远。

 

  在我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明清绘画的人文气息是最为浓重的,体现出我国绘画的独特风格和时代特色,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个时期,众多大家的绘画不仅对现实物象有着传神的描绘,而且对它们的象征意义有着深层的发掘,对于现实和人性都有着深刻的揭示。

 

  明清时期的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是当代学者、画家、诗人、理论家研究这个时代的重要资料。“风物长宜放眼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淡化了很多墨迹,但明清画卷中的文人风骨,依然值得今人细细品读。

 

 

编辑:付裕

1 2

关键词:文人 绘画 明清 画家 江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