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黄土高原治理驶入快车道 干石荒山变“绿色银行”

——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纪实

2014年09月04日 09:31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治理前一景

治理前一景

 

陕西黄土高原新貌

陕西黄土高原新貌

 

甘肃定西黄土峁 文俊峰 摄

甘肃定西黄土峁 文俊峰/摄

 

  陕西黄土高原新貌

  从六盘山机场向彭阳县出发,蜿蜒曲折的水泥公路两旁,满目苍翠。转过一个弯道,远处梯田层层叠叠,很难想象这里的人民怎样创造出如此的生存智慧。

  曾几何时,“群山突兀接愁云,塞上横荒悲作秋。风起黄尘蔽天日,雨落泥沙遍地流”、“山连山来峁连峁,三山五岭不见苗”这样的诗句才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横跨晋、蒙、豫、陕、甘、青、宁7省区,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700公里,总面积64.87万平方公里。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这里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降水稀少,十年九旱,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翻看手中的资料,历史上黄土高原并不是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繁荣富庶之地,从西周到战国时期,黄土高原天然森林覆盖率高达53%以上。然而,千百年来,经过人类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的气候变迁,这片繁荣富庶之地沉沦了,绿色被黄色替代,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黄褐色的土地连绵起伏、寸草不生成为黄土高原上很多地方的特征。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功能衰减,耕地资源减少,土地生产力降低,自然灾害频发,生活于此的人民贫困落后。

  几十年来,让黄土高原重焕生机成为人们共同的期盼。

  黄土高原治理驶入快车道

  回顾黄土高原千百年来的兴衰变迁,现实告诉我们,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等待观望没有出路,只有奋起抗争才有希望,生态性灾难必须用改善生态的实际行动来解决。

  为了再现绿色黄土高原的风姿,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实施,拉开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的序幕。之后的30多年间,三北地区人民不等不靠、栉风沐雨,用铁锹、锄头、心血、汗水甚至生命,从一棵树苗做起,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在这片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演绎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绿色乐章,将绿色基调重新洒向黄土高原。

  进入新世纪,为了进一步加快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率先启动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选择了40个县先行示范,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推动该项事业驶入了快车道。通过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农林水综合配套,林业示范县的率先启动,三北地区开启了探索具有黄土高原地区特色综合治理模式、统筹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有序推进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新篇章。

  在近日召开的三北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现场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36年来,三北工程在黄土高原完成造林779.1万公顷,加之其他生态工程的植树造林,使黄土高原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目前的19.55%,建成了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骨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恢复,三北地区已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巨变,生态恶化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三北地区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年入黄泥沙减少3亿吨-4亿吨,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双下降”。这些改变为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如今的黄土高原,天还是那边天,但地已不再是那片地。树成行、林成片,渠边路旁郁郁葱葱,房前屋后花果飘香,形成了冬有青、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新形象。

编辑:牟宗娜

01 02

关键词:三北工程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