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张乐平:创作抗战漫画

2014年09月10日 10:05 | 作者:陈若茜 张舒 |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分享到: 

  艺术评论:为什么当时聚在一起的漫画宣传队队员越来越少,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离开?

 

  张慰军:有各种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的关系,被迫分开,也有主动离开的,因为大家都没有收入。当时我父亲在路上因为没有吃的,想把自己穿的鞋子卖掉,幸亏碰到七队,有认识的人,互相帮助,七队帮了我父亲很大的忙,其他队伍也一直跟着他们在一起。他们演剧目,我父亲会画漫画出来,等于演剧队和漫画队合作了。到了广东兴宁,他们碰到了几个看画展的美国人,其实就是“飞虎队”——美军十四航空队,他们觉得我父亲的画非常好,就邀请我父亲加入他们做宣传,还配了翻译和助手给我父亲,这一下子有了工资,生活就好很多。后来我父亲跟着“飞虎队”到了广东梅县,碰到我外公的学生,那时候的生活像样一点,一直到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我父亲一直坚持漫画宣传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之后,“飞虎队”要解散回国了,他们邀请我父亲去美国,他没有同意,搭乘了他们的飞机到香港,他以为老朋友还在那里,其实已经不在了。他在香港住了几天,从香港绕道到上海。等他回到上海以后,发现自己那么少的钱根本就不可能在上海租房子生活,于是带着我的母亲和在抗战期间生下来的三个子女,也就是我的哥哥和姐姐们,把家安在了嘉兴,他自己则开始了上海嘉兴两头跑的生活。

 

  《三毛从军记》、《流浪记》是漫画创作最高峰

 

  艺术评论:1946年,张乐平在上海《申报》发表了《三毛从军记》,次年在《大公报》连载《三毛流浪记》引起很大反响,这两个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张慰军: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开始了新的漫画创作。他的《三毛从军记》最先开始在《申报》连载,因为大家都是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感到很亲切,所以《三毛从军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三毛从军记》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没有文字的长篇漫画,以前很多漫画都还是有文字的。

 

  1947年年初,我父亲在上海画画,住在黄浦区一个亲戚家。他每个星期回嘉兴一两次,在一次回家的时候看到路上有三个流浪的小孩子。那时候在上海的流浪孤儿很多,多是战争孤儿,都到上海来了。这三个小孩子围着一个小炉子烤火,我父亲很有感触,因为他也有三个孩子,相比之下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是很幸福的。所以他有表达流浪儿童生活的愿望,第二天早上他再看到这三个孩子的时候,两个孩子已经被冻死了。因为很有感触,他后来创作了《三毛流浪记》。当时儿童文学在全国范围推广,陈伯吹来找我父亲,问我父亲能不能帮《大公报》来画一画三毛?《申报》当时是公立的,《大公报》是有点偏左的。我父亲说我正好在画一套,但是题材有些敏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登。陈伯吹他们就说“你敢画我们就敢登”,针砭时弊,当然会敏感一些。

 

  《三毛流浪记》第一幅是《孤苦伶仃》,一出来反响就很大。后来《大公报》销量一下子上升,有一阵上海市民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买报纸,看看三毛的命运到底怎么样了。当时还有卖报亭把报纸夹起来给路人看,三毛那一块肯定被人挖走了。《三毛流浪记》也是没有文字的漫画,但是每一幅都有一个标题。

 

  艺术评论:《三毛流浪记》连载了多久?

 

  张慰军:一共是两百多幅,断断续续连载了一年多。中间我父亲还收到过恐吓信。

 

  艺术评论:《三毛流浪记》是戳中了谁的痛点?

 

  张慰军:肯定是当权者。当时社会很腐败,政府完全可以出钱来救助这些孩子,但是他们只顾自己发财。物价也在不断地上涨,可以说上午和下午的价格差别就很大。原来一个教授一百块的收入一家人能过得非常好,后来只能买一根油条,我父亲也有这方面的画作。

 

  我父亲后来得了肺结核,就回到嘉兴去了,在嘉兴继续画,通过火车的乘务员把画作带到上海,报社再派人到火车站去接稿子。

 

  因为它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宋庆龄就和我父亲一起联合办了三毛乐园的义卖展览,在第一百货公司(当时叫大兴公司),展出的都是《三毛流浪记》的原稿。排队的人从大兴公司绕到六合路,每天都好多人。

 

  《三毛流浪记》后来还被拍成电影。真正开拍是在1948年,直到解放后才放映。电影的主角到1980年代戛纳电影节还被称为“东方小查理”。当时好多一流明星,像赵丹、黄宗英、上官云珠都出于对三毛的热爱,自己化装,不计报酬,在里面客串跑龙套。后来还出过《三毛流浪记》的选集,我们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看过。

 

  相较《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的命运悲惨很多,直到1992年我父亲去世那一年才拍成电影。它里面提到了一些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抗日方面的内容,一度是禁书。在台湾,又因为书里面有画到当时社会腐败现象,不被国民党接受,所以在台湾地区也是禁书,直到1980年代才解禁。

 

  艺术评论:那出版的时候中间内容有删减吗?

 

  张慰军:出第一版的时候,我父亲又加了一幅,第一幅原来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改成了三毛是被抓壮丁抓去的,等于说原稿是三毛自愿参军的,现在改成是被国民党抓过去的,才得以解禁。第二版出的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就完全按照原稿来了。说来也奇怪,《三毛从军记》的原稿经过各种折腾,倒保留下来了,《三毛流浪记》原稿在“文革”中被毁了一部分,因为《三毛流浪记》是当我父亲的面被毁的,他非常心痛。后来我父亲把《三毛从军记》捐给了上海美术馆,《三毛流浪记》捐给了中国美术馆。

 

  艺术评论:《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虽然是在抗战之后创作的,但是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抗战漫画的一部分?

 

  张慰军:对。因为我父亲其实在抗战时候就已经画过一些流浪的孩子,对他的一生来说,抗日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他刚从农村到上海的时候,虽然是贫民子弟,其实自己追求的生活用现在的话讲比较小资。抗日战争这八年是对我父亲的洗礼,坚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想法,而且对他后来一生爱帮助人的品质都有影响。

 

  我父亲胆子比较小,但他有自己的原则,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自己的看法,除非领导要他画。后来一些续编有领导的意思在,也有他自己画的,其实好多是集体创作的,因为我父亲后来脱离了战争的生活。

 

  创作《三毛从军记》的时候,他在最前线,可以直接去画战士,那时候他所见所闻都是真实的生活。创作《三毛流浪记》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在,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到上海打工的经历,和流浪儿做朋友。抗日战争对我父亲的世界观是一个大改观,后来他所做的事情,所交的朋友都和这个关系很大。后来再画的东西,有感而发的就比较少了,特别是1957年,差点被打成“右派”。

 

  艺术评论:您父亲一直是比较左倾的,为什么也会被批判呢?

 

  张慰军:因为江青当时批评了《三毛流浪记》,说它是小“武训”。还有是因为我父亲抗日战争的时候在国统区工作,这一段经历对我父亲有影响。此外,三毛宣传资产阶级人性论。中国人说“枪打出头鸟”,所以上海美术界第一个被打倒的就是我父亲。“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之后,其实我父亲这时候已经不能再画画了,到了6月15日,我父亲正式被打倒,一个文件下来,要求父亲停职反省。1957年我父亲差点被划成“右派”,是三毛救了他,当时有国家领导人说把张乐平打倒,国际上影响很坏。

 

  1957年之后,我父亲就再也没画敏感题材的画了,他把重点转向画小孩,叫儿童漫画,离政治远一点。

 

编辑:付裕

1 2 3 4 5 6 7 8

关键词:张乐平 抗战漫画 张慰军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