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沙漠里种水稻,神奇!

——通辽沙地衬膜水稻项目见闻录

2014年09月12日 11:15 | 作者:吴志红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扶贫开发带来新希望

  再过一个月的时间,通辽的这些沙地水稻就要进入收获期。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考察团一行人都十分兴奋。

  因为,白山与双喜所在的早布日根塔拉嘎查与毛敦塔拉嘎查,都有全国工商联扶持的沙地水稻连片开发项目。今年,全国工商联投入资金300万元,帮助茫汗苏木发展沙地衬膜水稻1400多亩,涉及135户农户。这些帮扶资金补贴到农户的农田基本建设中,若干年积累下来,项目将给农户带来十分可观的收益。

  例如,双喜所在的嘎查,农户每种植5亩到25亩,每亩可获得全国工商联帮扶金2000多元。整个嘎查获得全国工商联扶持资金120万元,此外还有整合土地管理、扶贫开发资金85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旗财政投资45万元。

  在毛敦塔拉嘎查的稻田边,全国工商联扶贫与社会服务部部长王钢治告诉记者,全国工商联之所以选择在通辽帮扶发展沙地衬膜水稻,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全球性土地沙化日益严峻,全国工商联希望在土地荒漠化地区开展产业帮扶试验,从防沙治沙入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改造沙漠。其二,沙漠边缘地带生存环境较差,往往贫困人口较多,如果产业试验较为理想,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通辽是蒙古族聚集较密的地区,早有沙地水稻技术,只是苦于前期投入太大,一般农户不太愿意也没有能力采用。因此,我们选择了通辽,选择少数民族多、经济又欠发达的沙漠苏木,把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善款投给那里的贫困农户,再联合当地政府、其他扶贫渠道一起,共同帮助这些地方启动项目。项目要收到集扶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沙漠治理、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的效果,很值得大力宣传与推广。”王钢治表示。

  接近天黑,考察团才一路颠簸返回市区。随团考察的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潘迎珍在车上与记者聊到感受。

  她说:“从防沙治沙到用沙变良田,从发展沙地农业到带动贫困人口致富,这是一种扶贫开发的新思路,值得试验推广。”她表示,沙地水稻种植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当前不仅要进一步研究种植技术,还要开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试验,寻求达到多赢局面。

  科学无止境。通辽沙地衬膜水稻探索正在路上……

  (注:苏木、嘎查都是蒙古语,相当于汉语的乡级行政区、行政村。)

  ■小链接:

  我国还有沙漠戈壁,面积大约有16亿亩,跟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所以我提出沙产业。假使我们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基础科学,能不能让这16亿亩的沙漠戈壁每年也提供几千亿元的产值呢?有没有这个可能,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也是我在1984年冬天提出来的,叫做知识密集型的沙产业。我想,在21世纪,我们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并发展中国的沙产业。搞得好,产值也可能上千亿元,将来还可能更多,因为这里面的可能性很大。这里不光是利用生物转化太阳能,依靠科学技术,太阳能也可以直接转变利用,比如太阳能电池,还有风力发电等。

  所以,在占我国土地面积1/6的国土上,我们是大有可为的。那么多的太阳能,我们要利用好,就可以为人民创造财富。我想,到那时候,我们国家的国务院恐怕不只有林业部、农业部了,还会有沙业部,因为上千亿元产值是个大事业。

  (———摘自钱学森1991年3月11日在沙产业研讨会上的讲话)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水稻 通辽 沙漠 王钦敏 全国政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