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全国政协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09月15日 08:09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马志伟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青海省委主委马志伟:

  以生态促产业 以产业保就业

  目前,我国西部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牧民涌入城镇,给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新挑战。解决好广大农牧民诉求,对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改善民生、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以青海为例,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规模小、集聚效应弱、就业难度大。总体来看,全省综合实力弱,发展不平衡。面对新型城镇化,广大农牧民处在“四望四盼”的困境中。一是望羊兴叹,盼发展;二是望城兴叹,盼就业;三是望岗兴叹,盼培训;四是望东兴叹,盼增收。

  为此建议:

  一、 加快产业发展,破解就业难题。构建促进西部地区城镇产业发展的规划、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资源、环境、人口、产业与城镇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以建设“昆仑国家公园”为契机,积极支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科研教育投入,使青藏高原成为研究高原生态、弘扬生态文明重要基地。

  二、 进一步加大中央及东部地区支持的力度。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加大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国家协调完善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帮扶制度,制定相关帮扶政策,加大对口援青工作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将就业纳入援青工作机制,制定就业援青规划。

  三、 加大支持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国家继续加大对青海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多元化的办学机制,整合资源,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使农牧民转变就业观念。支持改善民族地区的创业环境,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四、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移民安置力度。从国家层面加快建立“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移民保障机制。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形成以生态促产业,以产业保就业的新型生态保护之路。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民族地区就业问题 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