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图寻医问药图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正在进行 本报记者实地踏访

30年来秦岭10余种中药材绝迹 保护和引种艰难前行

2014年09月17日 12:33 | 作者:李木元 齐波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三重破坏让秦岭中药伤痕累累

  在秦岭,名气最大的山当属五岳之一的华山。它位于西安以东100多公里的渭南市华阴市,以险著称。华山石头多,植被相对较少,不过也有中药材七八百种,比较著名的有华山参和华山细辛等。

  与华山峰势相连、遥遥相望的就是位于陕西省华县的少华山。袁邡的家乡就在少华山脚下,出身于中医世家的他从四五岁就跟着祖父到少华山采药,“我是闻着山里的药香长大的。”袁邡告诉记者,少华山有500多种中药材,比较有名的包括盘龙七、八里麻、柴胡、鬼见羽等。

  “目前,太白山、华山、少华山等几乎秦岭所有的名山上,濒危、珍稀中药资源的生长环境都不乐观。”袁邡说,这其中有自然原因,比如在太白山和少华山,由于生长环境受到野草侵蚀十分严重,铁棒锤、太白三七、太白黄精、羊角参、太白洋参等野生中药材的面积不断减少。

  最可怕的还是人为破坏。在前往少华山的公路上,远远望去即可看到近山有多处被炸开的痕迹,使郁郁葱葱的绿色山野被人为地贴上了一块块灰白的“膏药”。顺着盘山公路上行,也有多处炸山取石的场所。“过度的凿山开矿破坏了植被生长的土壤、水源等基本条件,对野生中药是毁灭性的损害。”袁邡介绍说。

  在太白山和华山,游客的大量涌入,让山里的动物无处安身,只能逃往深山,所以,在旅游景区的浅山、中山很难看到林麝、羚牛、小麂、野猪等野生动物,野生动物药来源已基本枯竭。而植物药的快速减少,游客乱采乱挖是一个重要原因。袁邡说,旅游资源开发得越早,人为破坏越严重;只有那些开发较晚的景区,还有一些中药资源能较好地保存下来。

  采药人的毁灭性采挖也不容忽视。张长春说,采药和打鱼一样,要采老药,留新苗,这样才能年年有药采。可如今到秦岭深山采药的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没有任何经验,老药、新苗一起挖,比如太白米,过去长到5片叶子才能采,有些人为了钱,看到一两片叶子就采。“‘竭泽而渔’,采光了,以后再也没有了。”

  袁邡总结,秦岭中药资源的人为破坏有三层:浅山主要是凿山开矿采石等造成的土壤和植被破坏;中山主要是旅游景区开发、圈地、修路;深山则是药农的过度采挖。“三重破坏相互叠加,使秦岭中药资源难以休养生息,有些已无法再生。如不加强保护,秦岭中药资源宝库很快将风光不在。”

  统一协调的保护机制尚未建立

  在陕西中医学院中药标本馆展出的1300多种中药标本中,来自秦岭的中药标本有五六百件,其中,秦岭特色中药有80多种。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基本绝迹的金丝带及难得一见的头发七、太白手掌参等珍稀中药。66岁的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原馆长康兴军说,“有些品种除了在标本室能看到,只能留在回忆里了。”

  秦岭中药资源数量不断减少,康兴军有些无奈。他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中药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现有野生中药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采石开矿、修建公路、发展旅游业等,难免会对秦岭中药资源造成破坏。“这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显然,现在开发的速度过快,而保护则比较滞后。据我所知,强调陕西秦岭是西安的后花园也不过是近10多年来的事情。”康兴军透露。

  从事了多年的秦岭中药资源研究保护工作,袁邡认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各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保护秦岭中药资源的重要性,就连靠山吃山的山民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少华山,我曾经看到一些山民将采来的中药当柴烧,这是极大的浪费和破坏。”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机制不健全已成为秦岭中药资源保护的制度缺陷。康兴军表示,虽然陕西省已就秦岭地区天然林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还没有专门出台秦岭地区林药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保护机制也没有形成。比如太白山位于陕西太白、周至、眉县三县境内,由于缺少统一协调,致使太白山的保护并不完备。

  “从宏观上说,秦岭东西绵延1600公里,横跨甘肃、陕西、河南等多个省市,各个区段出产的中药材各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共同构筑了秦岭中草药宝库。这就需要我们有大秦岭意识,建立一个省际之间的协调保护机制。”袁邡说。

  保护和引种在艰难中前行

  袁邡说,“资源保护要节流和开源并举。如果能够成功引种秦岭特色中药材,对于提高道地中药材的质量和数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2009年,保护秦岭中药资源迎来重大利好。这年国家林业局主管的重大公益项目《秦岭林药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正式实施,总投资为1200万元,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中医药骨伤研究院承担,袁邡是项目总负责人之一。

  项目专家组详细考察了秦岭林药资源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林药保护基地的选址和药物引种的可行性。袁邡介绍,该项目虽然为期只有5年,但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秦岭东西两段建立了6个林药保护基地,包括西段太白山上的药王庙、拜仙台(代管药王池基地)、太白庙、药王谷四个基地,东段少华山上的潜龙寺和华佗洞两个基地,保护面积达1.68万亩。此外还建立了3个育苗基地。在太白山的药王庙、拜仙台等基地成功就地引种了太白黄精等中药材;在少华山潜龙寺和华佗洞基地成功引种了太白黄精、羊角参和菊三七等。

  人工引种和培植,是现代中药发展的一个必然历程,对野生中药可以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康兴军表示,并非所有的天然中药都适合引种。比如金丝带,它就适合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而且必须是在腐朽的沙松上;再比如铁棒锤,其生长环境在海拔3300米以上。这些品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很难引种。所以,对于这些中药,应该强调保护第一位。

  去年12月,为期5年的《秦岭林药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结束。袁邡表示,该项目对于提高人们保护秦岭中药材的意识,加强对景区中药材采挖管理以及秦岭中药材的成功引种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但是,保护秦岭这么大一个中药材宝库,仅靠一个为期5年的项目和现有的这些中医药专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统一的、跨区域、跨部门的保护政策,需要更多的科研项目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这样,秦岭中药资源才能不仅为我们造福,也能为子孙万代造福。”袁邡呼吁。

编辑:牟宗娜

01 02

关键词:秦岭中药材 药用植物 中药资源普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