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被要求”聆听的报告永远不乏瞌睡者

2014年09月18日 11:21 | 作者:王垚峰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近日,一组名为《老院士站着讲 大学生趴着睡》的照片在网上热传。根据所配文字说明,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9月16日中青在线)

  说起来,“台上唾沫横飞,台下昏昏欲睡”这样的场景公众并不陌生。别说是一场普通的报告会,即便是像两会这样的严肃场合,也经常有媒体抓拍到打哈欠、趴桌上睡觉的情况。但鉴于这一次作报告的是被誉为“中国人居之父”的吴良镛院士,此事还是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特别是按照自称参加了这个大会的@陈亚勋 的说法,包括吴良镛在内的三位院士“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科研”“讲的都很实用”,一时间,对于在场学生“为什么有睡觉的”不理解和指责,渐渐压过对于此类报告会陈词滥调的指责,甚至有人借此一棍子否定如今的研究生。相比前一种指责,这种否定同样过头了。

  不可否认,作为我国建筑领域的泰山北斗,吴良镛院士无论是在科研造诣,还是人格精神方面都令人尊敬、值得学习。不过,从此次他演讲的题目《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来看,恐怕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宣导,而非专业的学术报告。用时下流行的话讲,这一次的大会报告更像是一碗“心灵鸡汤”。

  当然,即便是“心灵鸡汤”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于某些身处低谷或者陷入迷茫的人来说,时不时喝上一碗“心灵鸡汤”可以起到提振精神、激发斗志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不乏诟病之声,但如今书店里卖的最好,微信圈里被转最多的还是这一类的书籍和文章。但正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有人需要“心灵鸡汤”,就一定也有人腻歪这种理想灌输。考虑到此类专门针对“首都多所高校新入学研究生”的报告会,听众并非自愿前来听讲,而更多的是被学校组织来接受“教育”,所以出现有人趴着打瞌睡这样的情况,一点也不令人奇怪。

  事实上,那些趴着睡觉的学生,恐怕并不像有些人指责的那样就一定是不思进取的学渣,更大的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吴老的演讲内容不感兴趣。在别的什么报告会现场,或者换一个演讲主题,说不定他们就是坐在第一排,听讲、提问最积极的那一位,也未可知。

  学术报告、名人演讲是大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过来者,我至今怀念那些站在桌子上、挤在角落里聆听报告的美好时光,它让我收获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而对于那些“被要求”参与的大会,则多半已经没有印象了。这个道理能不能套用到这次事件的解释上,我不好说,但对于高校的管理者而言,的确是时候反思一下:过去那种统一组织、命令式的报告会究竟有多少价值了。毕竟,大学生不是小孩子,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更有选择听不听报告、听哪个报告会的自由。

 

编辑:曾珂

关键词:92岁教授站着做报告 台下学生打瞌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