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 >政协65周年>最政协政协人

樊锦诗:数字化令敦煌永续青春

2014年09月21日 09:34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莫高窟是唯一的,敦煌值得我认真。”这些话语,听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讲了多遍。2003年,樊锦诗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件《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这件提案事关敦煌文物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今年9月10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启用,意味着整个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竣工,游客自此将获得全新的“数字敦煌”视觉体验。

  在大漠深处鸣沙山的断崖壁上,莫高窟奇迹般地存在了千年。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这些年,莫高窟在拉动经济,满足海内外游客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自身更饱受着有形无形的损耗。到了“黄金周”,莫高窟最多一天迎接过18000名游客,而它的单日最高承载量是3000名游客。“游客增多使洞窟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不断变化,对文物的影响是日积月累的。看到壁画的颜色正在褪去,真令人心痛。莫高窟是不可再生的、是脆弱的,应该首先予以很好的保护,只有保护才能让莫高窟充分发挥作用。”樊锦诗寝食难安。

  所有人都看出她的焦虑。但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兼顾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

  在了解了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后,樊锦诗豁然开朗,“任何有形的物质都将归于无形。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只能延缓莫高窟的衰老,数字技术也许可以将洞窟的详尽信息完整地保留给后人。”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考虑通过政协这个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辽阔安静的大漠,这个设想每天都在她脑海中奔腾,渐次得到充盈,直到2003年她提出提案。

  “这个提案是为了解决三大矛盾:日益增长的游客数量与容量有限的莫高窟洞窟极限承载量之间的矛盾;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渴望了解更多敦煌莫高窟历史文化艺术知识的愿望与传统的仅限于进洞讲解接待模式之间的矛盾;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与莫高窟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樊锦诗道出了自己多年的思考。

  提案提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多位国家领导人和部委负责人先后作出了重要批示。经过反复的技术验证和调研,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通过了《关于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立项。2008年底,总投资2.6亿元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

  作为核心子项目游客服务设施,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正式竣工启用标志着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全部项目圆满完成。数字中心开放后,游客通过网络预约、自主选择、线上支付,先领略一场艺术数字电影,再入洞窟实地游览。“莫高窟单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由3000人次能增加到6000人次,达到文物保护和开放利用的双赢。”樊锦诗充满喜悦和期待,“从保护、研究到展示,数字技术都有广阔的利用空间。”

  自第八届到第十二届,樊锦诗已经连续担任了5届全国政协委员。她曾向记者表示,自己非常看重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从不错过提提案的机会。“正是因为提案受到重视,才使纸上的建议变成现实”。

  (作者为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杨雅婷

关键词:莫高窟 樊锦 敦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