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正筹建20万吨级养鱼工船 将驻守南沙美济礁

2014年09月25日 10:33 | 来源:中国科学报
分享到: 

资料图:位于南沙美济礁上的中国哨所。业内人士透露中国正筹建养鱼工船,集养鱼、加工、仓储、海上服务于一体,可对渔船进行补给、收鱼等作业,犹如远海生产基地。

  资料图:位于南沙美济礁上的中国哨所。业内人士透露中国正筹建养鱼工船,集养鱼、加工、仓储、海上服务于一体,可对渔船进行补给、收鱼等作业,犹如远海生产基地。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20年前那场让中国人有剜心之痛的甲午海战,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今天,当我们反思这场战争时,更多地是关注制度、军事、经济与产业等方面带来的启示与教训。本报另辟蹊径,循着科技发展的视角,从海洋观、军备、科技、观念四个方面,反思面朝大海的中国为何频频在捍卫海洋权益上失利,进而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借鉴。

  ■本报记者 张林 廖洋 实习生 张孟枭

  海,从我们的祖先造字开始就是从“水”从“晦”,意即那是个倒霉之地、黑暗的深渊。

  历史上,中西方对于海洋的认识有着天壤之别,由此决定了后世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命运。

  1405年,郑和下西洋,中国船队之大、航程之远、技术之先进,堪称当时第一海洋大国。但这一史无前例的探海活动,不是为了财富和国土,而是为了炫耀国威。

  西方恰恰走了相反的路线:哥伦布发现巴哈马群岛的日子,被西班牙国王确定为国庆日;亨利王子痴迷于探海与殖民扩张,给葡萄牙带来了黄金、丝绸、香料和无尽的土地财富;荷兰仅凭一个东印度公司,就享有了海洋霸权的地位和权益;俄罗斯彼得大帝为靠近海洋,决定迁都圣彼得堡。

  再看近邻日本,岩仓使团出访欧洲,为日本带回了“开拓万里波涛,扬国威于海外”的外扩战略。20多年后,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对于海洋的认识最终左右了战局走向。

  中国战败,不仅耗尽了洋务运动积攒的家底,也让“同光中兴”催生的科技发展高潮如昙花一现,进而错失近代史上扭转国运的一次良机。

  甲午海殇反思,当从我们的海洋观开始。

  回望甲午:战败终因海权意识差

  今天,对于当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为何全军覆没的反思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的兵力七倍于对手,各种船舶从吨位到能力再到现代化水平都不差,为什么会输?

  在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看来,目前大多数的反思都没有触及根本。“从兵力到装备都不差,但为什么中国还是会输,关键在于海洋观不同。”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从造出“海”这个字开始,就缺乏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农耕文明下的刀耕火种,浸淫了对黄土地的亲近与熟悉,对海洋则充满畏惧与生疏。

 

  1871年,日本派出岩仓使团出访欧洲12国,了解到西方强国的发展道路就在于两个字--海洋。两年后,当这位为海痴狂的政治家回国,日本随即正式开始实施其海洋战略。1890年,明治维新政权的功臣之一山县有朋正式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的政治策略,主张以军刀作后盾,实现经济利益的对外扩张。

  主权线就是本土主权不容侵犯、不得转移;利益线就是经济发展到哪里,海军就保护到哪里,这就是“地球仪”式的海洋观。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谈到这段历史时说,当时的日本已经形成“地球仪”式的海洋观,海军军队能为日本从全世界获取资源提供保证,而这正是当时的中国所欠缺的。

  “北洋海军之所以战败,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船炮不行,而是对海洋的认识不到位。”马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当时中国的海洋观还是以近海防御为主,只有“主权线”,并未建立真正的“利益线”,这样的海洋观显然无法建构真正强大的海军。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南沙美济礁 20万吨级养鱼工船驻守美济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