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 众说

“不同的景区、一样的商品”原因何在?

2014年10月08日 11:26 | 作者:王垚烽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一样的竹雕、一样的小木刀、一样的木梳……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10月7日人民网)

  赏风景、品美食、购特产,如今已成为出门旅游的“规定动作”。相较于土豪、大妈们不问价格地专扫各种奢侈品,普通游客更倾向于购买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这样既可以留作纪念,证明自己“到此一游”,也适于馈赠亲友,且花费不多。

  但现实是,尽管游客对于特色旅游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却常常苦于买不到真宗的“地方特产”。一方面,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在江西又成了“赣绣”,花样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的情况绝非个案;另一方面,正宗的蜀绣、赣绣等传统手工技艺却面临失传之虞。可以说,不一样的景区、一样的“地方特产”,不仅令许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大感失望,也给期待提升旅游品质的景区管委会、保护工艺传统的地方政府提了一个醒。

  如果说,自然风景美不美、人文底蕴厚不厚是一个地方无法改变的天生禀赋,那么旅游文创产品的好与坏靠的则更多是后天的挖掘与经营。事实上,相较于前者,包括旅游纪念品在内的文化衍生产品已正日渐成为各地景区争夺客源、招揽游客新的竞争力。这方面最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成功案例莫过于台北故宫,无论是“朕知道了”的胶带,还是翠玉白菜的挂件,这些独具创意、制作精良的旅游商品,既帮助台北故宫成为台湾旅游的必到景点,而且已经成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反观大陆各地的旅游景区,目前绝大多数还只停留在靠赚门票收入的初级开发阶段。虽然说为了扭转这一情行,提升我国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协会等部门和机构连续主办了六届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也涌现了诸如山西麦秸画、吉林套庐、陕西社火脸谱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商品,但就整体而言,这些文创产品似乎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市场影响力,对于当地旅游的开发带动亦助力无多。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产业化措施不力,没能有效做好艺术家与企业的对接、景区与市场的合作,以及缺乏必要资金支持、政策倾斜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滞后。最近,“台北故宫文创商品遭仿冒:山寨货多来自大陆”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受山寨之害的岂止是台北故宫,大陆许多景区的旅游商品同样难以幸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其研发文创商品的积极性。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提到与重视文创开发同样的高度来加以考虑。惟有如此,才能打消景区方面“自己栽树、他人乘凉”的后顾之忧,避免再出现“景区购物不如去义乌”的尴尬。

编辑:曾珂

关键词:旅游商品同质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