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儿童康复“人才荒”亟待破解

2014年10月22日 09:37 | 作者:解艳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康复“人才荒”

  张联驰的苦恼并非孤例。除了特殊学校,社会上的康复机构、儿童福利院也都面临“儿童康复人才荒”。据专家介绍,目前教育康复专业人才的缺口至少为14.7万人。

  “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对0-6岁的聋儿进行及早干预,实施科学的康复训练,绝大部分聋儿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听力障碍状况,与健全人一样学习、工作、生活并回归社会。但如果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失去康复价值导致终身残疾。”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孙喜斌教授介绍说,“医教结合”是一种理念上的融合。通俗地讲就是每位特教老师要了解和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康复教学中去。比如,在聋儿构音时,他们的许多发音不够清晰,主要是舌没有把握正确的发音部位导致口腔内气流不够通畅所致,这时必要的医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借助简单的医疗器械将孩子的舌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不断的发音刺激并强化,便可习得不同字母的发音。“这需要每位教师在日常的组织教学中比较系统地了解听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病因及表现症状,还要学习相关的康复教育方法对策及必要的医学知识。但是现实中,除了缺乏专业的特教服务机构,康复教师的缺乏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据了解,2014年,全国有61所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从培养规模来看,专业计划招生7260人,比2012年实际招生人数增加了77%。按此计算,特教专业在校生总共才两三万人,儿童康复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学院院长何侃介绍说,目前只有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师范职业技术学院等设置有教育康复学专业,其余都以特殊教育为主。“加起来不足1000名。”

  2014年,教育部、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简称《提升计划》),其总体目标是要全面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

  据中国残联统计,目前我国共有0-14岁的残疾儿童约817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15.8%。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特殊儿童约为8万人,义务教育入学率仅为71.9%,远低于普通小学的净入学率99.5%和初中的毛入学率98%。

  “这样的人才培养对于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来说,是杯水车薪。”何侃说。

  儿童康复人才培养、就业“困局”

  “首先要解决特殊孩子的吃饭、上厕所,以及如何拿笔的生活问题,然后才能开始学知识,目前这已形成共识。”何侃告诉记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康复已成为必然趋势,绝大多数特殊儿童需要长期康复,有康复与教育的双重需求。但是单靠特教老师在工作中‘悟’是不够的。”

  滨州医学院特教学院院长刘志敏表示:“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需要复合型人才。”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有儿童康复专业、社区康复专业,但是多是专科层次,目前,是各类康复机构专业人员的主体;本科层次专业仅有华东师范大学,目前还没有毕业生,而研究生基本是冲着研究去的,实践中真正需要的是有实践技能的本科生和专科生,尤其是本科生;另外,医学院校目前大多开设有康复专业,但是主要偏向成人康复,而且缺乏相应的教育专业背景。

  作为用人单位代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梁巍表达了苦衷:“我们招收的一些知名院校的特教学生,虽然顶着‘名校’光环,但是并不好用,这些毕业生不仅缺乏前沿的康复技术知识,更缺乏动手能力。这跟目前大专院校的培养体制有关,课程设置宽而广,针对性不强,导致这些学生眼高手低,专业归属性差。”

  康复专业的学生在应聘过程也面临一些难题,比如一些地方教育局在招聘文件中明文规定,非本科生、本地生源不招,或者将生源专业限定在师范专业,这使得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科生或者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医学毕业生,很难进入到特教学校。

  北师大特殊教育系教授王雁曾对本专业学生做过调研发现:“专业性不突出,学生缺乏从事专业工作的实际技能,导致毕业生二次就业时,大多选择离开特教行业。”

  市场需求呼唤特教人才培养“转型”

  “特殊孩子需要特殊关注,特教老师更需要特殊培养。”刘志敏表示。

  2012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中央5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的文件,提出“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保障和知识支撑是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刘志敏接受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2013年,滨州医学院依托学校医学教育体系专业优势,顺应“医教结合”发展趋势,设立了特殊教育、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学校与附属医院及当地医院携手,搭建特殊儿童医教结合的服务平台。与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泰亿格建立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

  “这个探索值得借鉴。一些老牌的特教专业缺乏康复师资的储备,可以选择和当地的医学院校合作,联合培养教育康复专业人才。否则自己转型的难度很大。”何侃说。

  “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是途径,教育康复人才是关键。在康复医学、特殊教育、脑科学、行为科学整合基础上进行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必由之路。”刘志敏建议,此外,还必须在政府主导下,教育、民政、残联、人社等多部门联合,按综合改革的思路,畅通渠道,完善保障措施,解决好特教毕业生的培养、就业,才能实现残疾儿童接受全纳教育的总体目标。

  □后记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行,与十几年前相比,特殊教育的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特殊儿童障碍程度的加重,残障类型的增多以及多重障碍儿童数目的增加,让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迫切需要全面改革。在第二届教育康复论坛上,医教结合背下的教育康复人才培养成为重要议题。“医教结合”是目前业界正在探索的路径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杜晓新教授认为,“医教结合”的核心是将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有机整合,以满足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的双重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一种基于学校的康复训练模式。有学者认为,“医教结合”没有完整明确的定义,人们跳过了对“医教结合”理念的分析,直接进入“医教结合”具体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于这样的做法产生质疑,但毕竟任何改革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无论如何,特殊教育已经走过了“保姆”式的单纯教育阶段,进入康复、教育并重阶段,特殊教育亟须一批懂教育、医学和体育运动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顾彩玉

01 02

关键词:儿童康复 特教 星星的孩子 特教教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