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二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二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4年11月03日 16:2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邓小虹:

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宜选择大中型城市推广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是目前国际上有效处理生活垃圾的成熟技术之一,在国内有很大推广和运用空间,有利于推动全国环保产业发展。

由于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投入成本高,适于大量垃圾集中处理,宜选择大中型城市进行推广。一是在水泥工厂内建生活垃圾预处理设施;二是在水泥窑工厂外合理距离范围内单建生活垃圾预处理工厂模式。同时,地方政府在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等工作中应承担主体责任、协调作用,并建立补偿政策,破除垃圾处置行业保护和区域壁垒。

鉴于当前我国水泥行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关停并转的小水泥企业很多,应避免以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为由避免关闭企业甚至新开工上马水泥厂。建议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制定相应技术准入标准。

另外,就医疗废物处理谈几点意见。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药物性、化学五类。2003年我国遭遇非典,国务院出台《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开始依法实行规范管理。感染性、病理性废物用专用包装袋收集,损伤性废物用专用利器盒收集,转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截至2014年,全国仅有348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占全国40%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只能自行处置。法规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专用暂时存放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天。但由于运输成本制约,目前还不能保证所有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被直接运出,这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华夏董氏兄弟集团执行董事董配永:

加大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政策扶持和科技研发

在众多垃圾废弃物处理方式中,应该大力提倡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这一标本兼治、环保有效的方式。为此建议如下:

一、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我国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起步较晚,有必要从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广泛宣传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中发挥的作用,让民众加深了解和认识。

二、 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希望国家层面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有条件的地方,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工作给予重视,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明确负责领导,落实主管部门,指定具体企业,花大气力切实抓出成效。

三、 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公益事业和环保产业,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的地方受财政紧张限制,弥补不了企业增加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积极性。建议参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补贴标准予以财政支持,特别在设备投资、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税费减免、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 加大科研服务力度。建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支持生活垃圾、污泥等固体废物预处理技术研发,结合我国生活垃圾特点,提高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和技术水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做好服务与指导,帮助解决运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创冠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积灿:

发展“城市联盟”跨区域统筹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

随着国内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固体废弃物大量增加,这为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其中,由于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电子垃圾、建筑垃圾、汽车拆解等城市固废处理项目的特殊性,在选址、征地、环保、群众工作等方面面临诸多难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国内大型城市普遍存在土地资源稀缺,固废处理项目“选址难、上马难”的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已建成的固废处理项目又出现废弃物供应量不足、企业“吃不饱”的现象。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城市固废综合处理,建议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积极探索“城市联盟”模式,鼓励因地制宜跨区域统筹处理城市固废。即地理位置相邻的城市在充分论证转运量、运输距离、工艺选择、成本费用前提下,可将固废就近送往已建成的项目统筹处理,或联合建设固废处理项目,以实现设施、资源共享。

实行城市固废跨区域统筹处理的可行性在于:

一、 各级政府可在固废处理项目立项过程中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投资建设,从而客观上节约土地资源及投资成本。

二、 能有效解决部分城市富余废弃物的出路及部分项目产能闲置问题,从而提高环保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有利于政府加强引导和监管,把每个固废处理项目真正办成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

四、 在国内众多相邻城市间,在一些地区和城市接合部共同发展“城市联盟”,鼓励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多、快、好、省地统筹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对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水泥 处置 垃圾 协同 生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