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张立文:萃取时代之精华

——张立文教授访谈录

2014年11月24日 09:05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41124001-zx9_副本

张立文近影

B20141124002-zx9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张立文著

 

  编者按:

  近日,“张立文教授执教55周年暨‘和合学与中国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张立文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他的著作《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等著作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方面专著。1989年,张立文先生提出并建构“和合学”,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冲突危机,提出了化解之道。本报记者在会后专访张立文先生,畅谈多年来对中华文化研究的感悟。

 

  研究时代的问题

 

  问:张先生,今年是您执教55周年,您致力于中华文化与中国哲学研究几十年,就在几个月前还出版了近200万字的新著《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这是您多年学术研究的总结么?

 

  答:《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是根据我对中国哲学的体会来写的。我今年80岁,这本书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本来可以按时完成,整理一下我50多年来写的中国哲学史讲稿和专题讲座的稿子,就能结项。但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语境都与以往大异,“虽终日乾乾”,但需与时偕行。适应时代精神的需要,哲学的生命智慧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中华的哲学才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所以我完全撇开了《中国哲学史》的旧讲稿,另起炉灶。

 

  过去我们对中国哲学较为注重每一阶段思想的研究,给学生授课也是这样,讲完先秦讲两汉,再讲魏晋、隋唐等等,对彼此的联系转化关注不够。中国哲学思潮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逻辑的演化过程,话题环环相扣,步步走向深入:先秦“道德之意”,两汉“天人相应”,魏晋南北朝“有无之辨”,隋唐“性情之原”,宋元明清“理气心性”等构成了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生生流变的全过程。各哲学思潮之间连接转化有什么规律性?为什么会这样转化?是有其内在性的逻辑演化过程,一般来说,涉及核心话题的转向,诠释文本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移。哲学思潮不离时代精神的反思,时代精神的反思不离哲学思潮,所以我要重新思议中国哲学之所以成潮起潮落的内外因缘,各哲学思潮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都是推动学术创新的动因。

 

  问:您非常强调时代的变化发展,适应时代精神的需要,这是否也是您研究中华文化所秉持的理念?我们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时偕行”?

 

  答:是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代相结合。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中华文明不是封闭的,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儒家来看,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是开放的,每一阶段都在前一阶段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汉代董仲舒把先秦思想综合起来,吸收了阴阳家、名家、道家、法家各家思想,成为汉代的新儒家。他的思想一方面对经典加以解释,另一方面又有融汇创新,对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发挥了巨大作用。魏晋时期,玄学产生,这个时候儒学转型同道家相结合,探讨人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隋唐时期佛教成为强势文化,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造成社会动乱和道德失落,到宋明理学时,如何把儒释道三家融合起来,成为主要问题。宋明理学家出入佛道,反诸六经,使唐以来兼容并蓄的文化整合方法得以落实到“天理”上,开创了宋明理学新时代。所以说儒学的发展是不断吸收时代文化,融合提出新观点的过程。

 

  近代以来,冯友兰等前辈学人面临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西会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冯友兰先生的“贞元之际六书”是抗战时写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亡种危机的时刻,冯先生是如何弘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抗战时期,马一孚先生在浙江大学迁校路途中给学生讲课,讲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他告诉年轻人应该有这样的抱负和信心。这些学者在民族危亡时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来抗衡侵略,作出了时代的贡献。

 

  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要与时代相结合,对时代的问题做出回应,解决时代的冲突和危机问题,提出新的理念,化解冲突和危机,才能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我们不光要思考中国的问题,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还要思考世界的问题,提出化解世界冲突矛盾的理念和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和合学。人类共同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五大冲突,并由此造成生态、人文、道德、信仰、价值危机。我们应该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理论思维来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以他平他谓之和”,讲求“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追求和平与合作,达到自由幸福、人人和乐、和美的和合世界。和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植根于根深叶茂的中华文化母体之中。

 

  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

 

  问:传承中华文化不仅要结合中国今天时代的发展,还要思考世界的问题,那么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么?

 

  答: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在世界上话语权越来越增强。我曾经提过“和实力”的概念,即融合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综合实力,核心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恰似盖房子的地基,地基牢固才能越盖越高。反之,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就会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文化视野开阔,2005年我在葡萄牙讲和合学,当时有国外学者跟我反馈说,你们中国思考的问题比较广阔和深入。比如西方关注环境危机,但他们的视野相对单一,只看到自然环境的恶化。中华文化则是全面地看问题,看到环境危机与社会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正对世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华文化讲求“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历来主张和平、合作,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现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近期举行的APEC会议、东亚会议,以及G20峰会达成的一系列共识都是这一理念的体现。中国的思想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同,中国的话语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得到很大提升。

 

  问:今年的祭孔大典祭文是由您创作的,其主题也是和平与合作。

 

  答:是的,祭文的主要思路是和合学思想的体现,强调和平与合作。首先从人类怎么产生说起,“和实生物,同则不继。阴阳絪缊,五行相杂。”然后讲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人本思想,“惟德是辅,敬德保民。”孔子强调德的重要,“人道仁义,天下文明。天文察变,人文化成。”习主席在多个场合谈到要把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讲清楚,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所以我在祭文中也加入了这些要素。最后关注现代的问题,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保持清宁,多重世界如何达到和谐?“君子九德,进退守正。礼义为纪,各正性命。经国序民,坤宁乾清。多重世界,差分融突。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和合的思想下,希望达到“天人和美,身心和乐。家和则兴,国和则强。天和人乐,和乐与共。和合世界,幸福永享”的和谐世界。

 

  为人为学的指导

 

  问:您在中华文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华文化对您自身的影响怎样,您有什么感悟?

 

  答:我在纪念会上说“感恩”,除了感恩之外,我深深感到,中华文化塑造人的道德修养,培养人的人格理想,对于我们怎样做人做学问有深刻的思想启迪。为人与为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的人尽管学问很大,但为人的道德修养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严嵩,他的青词写得很好,学问很高,从而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但他为人不行,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几年前,我有一次在人民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给新生们讲话,我对他们说:马丁路德金讲人要有一个梦想,德里达说人应该学会生活,我想应该补充一句,人还应该学会做人。如果不学会做人,梦想会变成泡影,生活也不会幸福,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给予了我们为人为学的指导。

 

  《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阔了我的视野,教给我认识客观事物和世界的方法,使我秉持一颗平常心,通过读书丰富知识,不断创作和创新。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立文 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