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世界上最爱自拍的画家伦勃朗

2014年12月02日 08:48 | 作者:王蕾 | 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 

《伦勃朗63岁时的自画像》1669

《伦勃朗63岁时的自画像》1669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蕾

 

  一走进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伦勃朗晚期作品”展第一展厅,一组伦勃朗自画像迎面扑来。其中伦勃朗63岁时画的一幅(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1669),即刻让人在脑中浮现出这样一个句子:这是经历了怎样的苦难的一张脸啊。衰老、沧桑、绝望。1669年,经历了破产、丧妻丧子之痛的伦勃朗,没有了中青年时踌躇满志、趾高气扬、坚定沉着,甚至有些俏皮的神色,不见了暗光层叠的绫罗华服金银饰品。与画面中的他目光相遇时,观赏者仿佛意外闯入了画家末路悲凉,饱经沧桑的内心。

 

  或许,以当代人的说法,伦勃朗早在350年前就“SELEFIE”(自拍)了。伦勃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自我”的画家。他的自画像数量超过90幅,以时间为线索的自画像,被称为绘画式“自传”。画家通过这些自画像,来表现自己不同时期的生活现状以及自我内心审视。

 

《1660年自画像(和两个圆圈)》

《1660年自画像(和两个圆圈)》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次“晚年作品展”还展出了他最著名的,也是释义最有争议的那幅自画像《1660年自画像(和两个圆圈)》(Self Portrait with Two Circles about 1665-9)。这幅自画像大约从1665年起笔,直到1669他去世那年才基本完成。从画面来看,他的服饰等细节相对粗糙,简单几笔就刷出了头上的白色圆帽。唯有他的脸部,无论是皮肤的纹路皱褶,还是他深不可测充满哀怨的眼神,都让人感觉到,他似乎已经对周围的一切毫不在意,他关注的只有他的内心世界。关于画中伦勃朗身后的两个圆圈,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这是代表画家自诩炫耀能够一笔画圆的高超技巧;一种说,这可能是未完成的世界地图轮廓;还有人认为有可能是什么神秘符号。

 

  尽管17世纪的荷兰画坛群雄鼎立,伦勃朗仍是其中最登峰造极的一位。特别是伦勃朗的艺术创作最鼎盛的晚期,他浓郁醇厚的色彩、明暗对比强烈、画面层次感丰富的戏剧效果和以及如火纯情的绘画技巧所带出的深刻性和内在张力,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此次的《伦勃朗晚期作品》展,另外展出的极富声誉的画作还包括一些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如《卢克蕾提亚之死》(The Suicide of Lucretia 1666)、《巴达维亚人克劳丢斯·西非利斯的密谋》(The Conspiracy of the Batavians under Claudius Civilis about 1661-2)、《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The Sampling Officials of the Amsterdam Drapers’ Guild, known as ‘The Syndics’ about 1662),还有一些表现爱情和美好情怀的作品,比如《犹太新娘》(Portrait of a Couple as Isaac and Rebecca, known as ‘The Jewish Bride’ 1665)和《溪中戏水的女人》(A woman bath in a stream 1654)等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卢克蕾提亚之死》1666

《卢克蕾提亚之死》1666

 

《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1662

《阿姆斯特丹布商行会的理事们》1662

 

《犹太新娘》1665

《犹太新娘》1665

 

《溪中戏水的女人》1654

《溪中戏水的女人》1654

 

  其中,《犹太新娘》是本次展览中最魅力四射的一件大作。画面中的新郎伊扎克将手稳重轻柔地放在新娘瑞贝卡的胸前,眼神里充满了承诺和誓言;羞涩紧张的新娘将自己的手则轻轻搭在丈夫的手背上,含蓄地表示对他爱意的接受和回报。伦勃朗用饱满而炙热的红色和金色,营造出浓烈的、华丽而深情款款的气氛,细节真实而令人感动。

 

  本次展览策展人贝特西•威斯曼(Betsy Wieseman)感叹:“在他去世350年后,伦勃朗依旧是如此令人惊讶。他的技术革新,以及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洞见就如17世纪一样新鲜而意义重大。”

 

《拿羽扇的贵妇》1658-60

《拿羽扇的贵妇》1658-60

 

《抱哈巴狗的贵妇》1662-65

《抱哈巴狗的贵妇》1662-65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自拍 伦勃朗 自画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