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陈志列: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两翼

2014年12月05日 16:19 | 作者:杨朝英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前

  工业是一国经济之脊梁。作为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业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

  自“十二五”规划开始,我国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加快我国工业由大到强的步伐。

  这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还是产、供、销等经营环节,都有极大的改进空间。只有每个关键环节提质增效,装备制造业腾飞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就此,本报约访了12位业内专家,结合具体产业、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主要环节进行深入解剖,以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共识。

  能说,会说,是陈志列在特种计算机行业和企业界朋友中得到的共同评价。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陈志列除了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大声为离退休人员异地就医报销难问题疾呼外,技术人才和创新文化是他最为关心的两个话题。

  在陈志列看来,这两个问题正是困扰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的核心要素。

  技术人才需要环境来逐渐培养

  陈志列经常出国。七八年前,他就注意到一个现象,美国的一流大公司里,比如计算机行业内的两大巨头英特尔、微软,他们的研发部门里亚洲人占到了60%以上,其中,来自中国的研发人员最多,其次是印度人。

  “钱是基础,但真正能吸引技术人才的东西,绝对不是高薪。最重要的是要有强烈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和外部环境。”陈志列说,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有创造力的因素,也是流动性最大的因素。技术人员往往思维都比较单纯,如果让他搞人际关系,实际上就可能毁了一个天才。如果再让他为了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发愁,那他宁可换一个城市工作。

  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技术人才主要分为两种:研发人员、高技能蓝领。

  前一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对外开发的力度加大,国内培养加上国际人才回流,一股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大军正在国内形成。

  后一种人才,实际上是行业内最紧缺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志列观察到,现在在广东沿海城市的高科技工业园里,从事高端制造业的高级技工,每个月的工资少则六七千元,高的已经超过1万元,个别高端的甚至会更高。

  两年前,他就做出一个判断,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已经随着人力成本和技术革新的需要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如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生的高技能人才荒不断验证着他的判断。

  “德国制造为什么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美国的制造业为什么会出现复苏?答案就在于他们都有强大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多年从事特种计算机行业的业内资深人士,作为一名会长,陈志列对高技能人才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我国高端制造业如果真正要实现崛起,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必要条件。”

  陈志列分析说,从需求角度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只能会越来越大。现在的问题出现在供给上。虽然国家很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但与庞大的需求相比,还有差距。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志列就曾提出,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最好的选择是上大学,认为正规的大学教育比中专、高职要好。现在,这个既有的观念一定要打破。“如果政府和媒体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让高职、中专这些培养高技能人才机构的数量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话,不仅能缓解我们国家制造企业的技能人才短缺现象,而且对于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水平、提高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都会有非常大的益处。”陈志列建议说。

  创新环境就是创新者的空气

  最近,陈志列一直处于全天候工作状态。不过,有些公开的论坛邀请他谈谈创新环境时,他也会尽量挤出时间去参加。

  20多年的创新创业实践告诉他,没有创新环境,创业者就像缺少了空气一样,创新热情很快就会被浇灭。

  一个月前,他在首届大梅沙中国创新论坛上,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做了题为“从深圳创新企业群的崛起看城市创新的文化和环境”的发言,阐述了深圳为何会出现华为、中兴、研祥科技等高科技企业群的原因。

  在他看来,政府创造的浓厚创新氛围和具体创新政策的支持,是解开深圳创新之谜的金钥匙。

  其实,这不仅是深圳的经验。在陈志列的老家——江苏省无锡市,同样如此。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地和国际机械装备产业城的横空出世。

  至发稿时止,意大利泰斯美克股份有限公司、加拿大隧道工程公司、美国CCC百桥国际、美国肯纳司太立、中铁上海工程局以及香港佰俐国际投资、中国一重、大连华锐重工、武汉重工、无锡易通精密机械制造等30余家企业和相关单位已经与产业城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这个产业城能够吸引众多国际一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目光,除了无锡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机械工业发展重镇,产业基础扎实,技术、人才及区位优势明显外,江苏省、无锡市等各级政府,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政府具体政策如何发挥杠杆作用?作为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会长的陈志列,考虑得极为深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陈志列就曾提交了一份《关于把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钱花在刀刃上的提案》。陈志列在提案中提醒,有几个问题需要高度注意。

  比如,科技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比较低;国家为鼓励科技创新投下去大量的科研经费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使用效率比较低;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我国鼓励和扶持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政策和资金在落地前,都是要经过专家权威的评审环节,而目前这些专家权威较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经历,对市场需求比较陌生,绝大多数项目依照惯例都落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基本无缘。

  “在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上,多向民营高科技领军企业倾斜。”陈志列最后建议说,在国家支持的应用型和产业化科技项目立项、检查和验收的专家评审队伍中,大量增加既有成功的产业化经验,又有丰富的市场和技术背景的专家,在这几个关键环节,强化项目可产业化的定位和评审。这样,财政支持的资金才能真正发挥杠杆作用,创新驱动战略才能落地生根。

编辑:罗韦

关键词:陈志列 制造业 装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