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何星亮:“嫦娥奔月”之路的中国梦

2014年12月11日 08:57 | 作者:何星亮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41211002-zx3

 

  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把梦想化为现实的康庄之路。

 

  此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是中国探月工程拿到的第一张“返程票”,标志着中国探月告别“单程票”时代,为未来嫦娥五号执行更为复杂的返回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始于2004年,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探月工程起步晚、起点高,科技人员为实现古代中国人“嫦娥奔月”的梦想,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在顽强拼搏中获得成就,在百折不挠中取得成功。

 

  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之所以能够取得圆满成功,与制度优势和道路选择分不开。作为一项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由多个系统组成,直接参与和配合参与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等单位众多,无论火箭和飞行试验器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无论发射一线、指控一线、回收一线的科技专家,还是各方面的保障人员,都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集体攻关。从探月工程立项至今仅有1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工程一期嫦娥一号,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三号和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凝聚全国智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优势和巨大威力。

 

  一个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必然是能够创造伟大奇迹的民族。在重重困难面前,探月工程科技人员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不仅探索出了依托重大工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而且突破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据有关专家介绍,此次试验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如绕月自由返回轨道定轨及预报技术、高精度的轨道控制技术等。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完全是我国科学技术专家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同时,技术创新也使航天测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正是这种意识的写照。太空漫漫,天路遥遥,探月航天器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因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国航天技术人员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些技术“进行了上百万次模拟试验,确保返回器返回时无论遭遇哪种情况,都能找到预定方案进行轨道和姿态调整。”探月航天器是由多个系统构成的,每一个系统都是由有关专家承包和负责,职责明确,保障了返回器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据有关专家介绍,飞行轨道精度必须控制在几毫米每秒的级别。返回器个头小,重量轻,只有300多公斤,但极其精密。返回器的个头小,导致很多设备、电路、管路、支架等焊接和检测时只能容纳一个人操作,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个螺钉要拧紧、每个支架要安装到位、每个焊点都焊接准确,做到“零缺陷”,难度很高。涂敷返回器外壳的防热材料时,每次都是以克为单位进行计算,使用了多少克材料,涂在什么地方,都要严格记录。有些设备安装时需要涂胶,然而操作空间有限,而且重量还要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只能用针管一点点注射,然后用牙医用的镜子进行检查。航天技术人员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是探月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的保障。

 

  邓小平曾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21世纪,在航空航天方面领先于世界是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在航空航天方面赶上或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月工程再入返回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现“嫦娥奔月”梦想,实现“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也就是实现中国梦之路。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把梦想化为现实的康庄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何星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嫦娥奔月 中国梦 探月工程 何星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