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十大生活谣言”背后的信任裂痕和健康焦虑

2015年01月19日 15:32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此前网络热传的“白皮鸡蛋更有营养”、“木耳猪血能清肺”、“吃烧烤后吃梨能抗癌”等生活“常识”都是假的!近日,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与百度知道,联合发布《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其中“吃××更健康”的伪常识占了8条之多。(1月14日《新京报》)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后,老百姓对身体健康有了更直接也更强烈的利益诉求;然而,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进一步切割了社会信任,加剧了公众的健康焦虑。“十大生活谣言”一方面利用了社会信任的鸿沟,另一方面也触碰了老百姓关于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谣言看成一种社会情境,它一旦被许多人相信,就会进一步增加相信者的人数,进而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激发负面的社会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和同质化思维。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谣言对受众的精神需求的满足,谣言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都会让谣言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谣言就像“流行病”,它从个体发端,迅速地传染扩散,或能演变为群体性恐慌。谣言之所以能生根发芽,在于它击中了民生痛感——清肺也好,抗癌也罢,普通的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的背后,是“看病难”、“看病贵”格局之下老百姓的“自我救赎”。社会信任的流失以及信息的不透明,让“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次优选择”。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其名著《乌合之众》中指出,个体容易受到群体情绪和结构性心理压力的影响,表现出很强的行为趋同性,成为“身不由己”的从众者。面对“十大生活谣言”,人们也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和算计;低成本高收益之下,即使所谓的生活常识是假的,又没有什么利益损失,何乐而不为?在“囚徒困境”的裹挟下,集体盲从成为一种主流的行为选择,导致“十大生活谣言”的虚火越烧越旺。

  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信息的封闭,人们容易被打着“科学”幌子的生活谣言蒙蔽住双眼。消除“十大生活谣言”,既需要制度的完善,也离不开治理技术。“辟谣联盟”也好,“谣言粉碎机”也罢,都生动地说明公众参与可以打破知识瓶颈和信息封闭,驱散谣言的阴霾。

  社会定力的集体缺失,让人们丧失了冷静、理性、谨慎的思维,处于一种浮躁、焦虑的状态,让“十大生活谣言”有了可乘之机。因此,只有修复社会信任裂痕和不良社会心态,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足,生活谣言的生存空间才会逐渐被压缩。

编辑:曾珂

关键词:十大生活谣言 信任裂痕 健康焦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