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拆除涂鸦墙,城市管理者为何不解风情

2015年01月27日 10:09 | 作者:王子墨 |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分享到: 

       上海市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然而在1月24日下午,10多幅涂鸦画大都已是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已被砸毁推倒,其余的也被铲去画面的主要部分,只剩最后一幅流泪的小女孩因墙面较厚,暂时没有被毁坏。这些精美的涂鸦画在一夜之间被毁,引起专程前来看画拍摄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不满,也为如此欠妥的极端举措扼腕叹息。(1月25日 中国广播网)

  康定路涂鸦墙之所以暴得大名,不仅在于涂鸦技巧精熟、妙趣横生,还在于不少画面都表达了老房子的留恋,萦绕着故土情结,勾起了感伤情绪,正如创作者所说,是在“写实的伤口上,撒一点忧伤的盐”。涂鸦墙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共鸣,人们希望留住它,是希望留住一个可以寄托乡愁的地方。

  然而,在城市管理者看来,大规模的人群聚集于拆迁区域,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尤其是刚经历过踩踏之痛的上海,安全问题被管理者“置顶”也是理所当然。只是,对于公众的挽留,管理者却既不领会也不商量,一夜之间涂鸦尽毁,公众痛心、官方省心,安全问题解决了,这点城市记忆也被彻底删除了。

      其实涂鸦墙的安全问题并非没有解决之道,正如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进入的市民佩戴安全帽、对人员进行限流等”都可以既保留涂鸦也保障安全。然而管理者却没有摸索的耐心,一拆了之,一了百了,所有的麻烦都省却了。虽说保留涂鸦墙不是政府的常规工作,但对公众的呼声充耳不闻,伤害了公众的感情,是否有懒政之嫌呢?

  涂鸦墙被拆,不是一次两次了。同样在上海,前几年莫干山路涂鸦墙就被拆了一部分。尽管公众的呼声甚高,但都挡不住挖掘机碾过这些城市里的艺术细胞。究其根本,恐怕还在于管理者对这些民间艺术不大看得上眼,似乎只有官方组织的、领导剪彩的、登堂入室的才算是艺术,正如静安区负责人对拆除涂鸦墙的回复,“中国百位国画名家精品展在静安区八佰秀文化创意园区博物馆展出”,言下之意是这些作品足以取代涂鸦墙。然而国画果真可以取代涂鸦吗?从艺术效果看,国画画得再美,能勾起人们因为故乡面目全非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吗?从实用角度看,市民可以在涂鸦墙前拍婚纱照,是否也能穿着婚纱走进博物馆呢?

  民间艺术的价值,正在于抒发了公众的真情实感,是集体情绪的表达。诗经、唐诗、宋词、元曲,都不乏民间艺术的身影,如今不是也高高地坐在艺术的殿堂上吗?即使是城市涂鸦,有不少在国外也都跻身主流艺术之列,如英国班克斯的涂鸦作品,就拍出过10万英镑的高价。管理者与其对民间艺术翻白眼、瞧不上,倒不如好好想想法子,如何收藏、如何管理、如何创造价值,既能保护公众的情感,也能培植城市的艺术气息。

  街头涂鸦的出现,是民间艺术蓬勃发展的表征,是公众自由表达的展示。市民如获至宝,爱护有加;管理者却不解风情,老是做一些扫兴的事儿,这种不对称的纠结也该理理顺了。

编辑:水灵

关键词:拆除涂鸦墙 城市管理 上海市康定路 民间艺术 公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