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拐杖120”独腿行医数十载

2015年02月10日 15:42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拐杖120”独腿行医数十载

 

C2015-02-10zx1101_P_1_1093_442_1400_734

 

  提起陈永根,村民们言谈话语间总会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白发苍苍的医者,一身白大褂,单肩挑医药箱,腋下夹拐杖,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前行……

  33年来,陈永根仅靠一条右腿徒步出诊600余户人家。不论是正在吃饭,还是已经休息,就算是暴雨时、大雪中,他也是随叫随到。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艰难迈出的脚步从不停歇?又是怎样的信念,让他选择了留守山村?耳中聆听到的故事感人肺腑,而问题的答案也在心中慢慢清晰。

  人物名片

  陈永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红花村卫生站医生。生于1961年,3岁时患骨髓炎,左腿膝盖以下部位截肢。1981年从龙泉卫生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就此开启了在红花村30多年的行医之旅,是村民们眼中的龙泉山“最美村医”。

  拐杖丈量18万里出诊路

  红花村位于龙泉山深处,在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散居住着600余户1500多口人。无论哪家有人生病了,只要听到消息,陈永根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过去。“当、当、当……”清脆而有节奏感的拐杖声,每天都在村里村外回响。

  在治病救人这条路上走了多少年,陈永根就换了多少根拐杖。“村民们住得散,他天天走着出诊,动辄就是几里十几里。”根据红花村村支书的粗略估算,30多年来,陈永根至少走了18万里,“不像现在有水泥公路通村、通社,过去全是山间羊肠小道,石子路坑坑洼洼的,健全人走起来都难得很,更别说拄拐杖的陈医生了。”

  在红花村,65岁以上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重点关注”人群有282人,这部分人需要定时上门走访。虽然村里修好了公路,但对不能骑车的陈永根来说,每家每户依然

  要拄着拐一步步走过去。红花村最远的几个组与村卫生站相距10多里,每次到那里出诊,陈永根要在路上艰难跋涉两个多小时。走累了,他就蹲下身掬一捧山溪水洗洗脸、提提神。

  早些年,因为长时间的行走,陈永根拄拐的手经常会磨出大大的血泡,泡破了时,总会疼得他不敢再碰拐杖。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手手掌磨出了老茧。随着茧的增厚,陈永根对每个人的病痛谙熟于心,他的大脑就是红花村村民的病历档案库。有人说,陈永根是“拐杖120”,他总是在病人需要的时候,拄着拐杖出现在面前。

  爬坡上坎的行医路上,危险无处不在,摔跤更是常有的事。提起2014年2月的一天夜晚,陈永根仍心有余悸,“捡了一条命啊!”那夜龙泉山突降大雪,正准备上床休息的陈永根接到电话,得知家住红花村11组的傅成芳老人肺气肿复发,他二话没说,抓起手电筒就一瘸一拐地冲进了漆黑的寒夜。

  本就崎岖的小路被大雪覆盖,陈永根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摸索着前行,谁想走到半路时不小心一脚踩空,整个人滚下了山沟,幸好被一根树桩挡住身体。“爬起来继续走,就算摔得鼻青脸肿也得继续出诊,病人还在等着我!”陈永根说,那天凌晨3点,他带着满头雪渣和一脸伤痕终于赶到了傅婆婆家。

  “天那么黑,又下着雪,您就不怕危险?”面对记者的提问,陈永根坦言:“怕啊,但是村里人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接济“大家”舍“小家”

  时至今日,年过五旬的陈永根依旧孤身一人,出诊回家后迎接他的只有冰锅冷灶。“我是个残疾人,整日以卫生站为家,何必要别人来一起吃苦?”陈永根对记者说,虽然他没有自己的“小家”,但拥有红花村这个“大家”,没什么好遗憾的。

  按说陈永根的日子应该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可事实上他的生活相当清贫和拮据,经常要靠住在同村的哥哥接济。“当初之所以有学医的想法和动力,是想着学成后可以挣钱回报父母。可毕业后做医生30多年了,直到今天也没赚到什么钱。”陈永根朴实的话里含着些许苦涩。

  记者了解到,在红花村卫生站工作主要靠绩效工资,药品全部零差价卖给村民,陈永根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三四百元。即便是这样微薄的收入,他也时常为村民减免、垫付医药费。“村里人赚钱不容易,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陈永根身为村医,总想着在用药上让村民们尽量节省。事实上,这些年来,很多村民都向他赊过药,有的药钱直到今天也没有收回来,他便用自己少得可怜的工资垫付。“不是真困难,谁也不会赊欠,他不来还,这辈子我也不会开口要。”对那些至今未还的欠款,陈永根只是一笑置之。

  其实,这位龙泉山“最美村医”并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几乎是有些偏执地留在了生他、养他的红花村。

  几年前,龙泉驿区一家私人医院多次要陈永根坐诊中医门诊,面对优厚的条件他做出的选择却是一再拒绝。在城里当医生的大姐退休后,琢磨着开个私人诊所,想叫上陈永根一起,既让身残的弟弟清闲些,还可以赚钱养老,可他依然没有答应。

  “我从小就在红花村长大,这里就是我的家。整个村里的人,我每个都认得,谁身体有什么毛病,也都在我心里。相互之间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从未断了联系。”陈永根告诉记者,他始终不曾想过放弃那些依赖、信任他的病人,更不曾有一刻放弃过多年的执着,“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扎根一辈子”。

  期许行医路上后继有人

  寒来暑往,红花村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从前那个时时漏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卫生站,如今发展成为80平方米的大瓦房。屋内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部台式电脑,办公桌背后是一排中医储药箱,两组存放西药和简单医疗器具的立柜。陈永根的白大褂上佩戴着一张胸卡,上面写着:“陈永根,乡村医生,编号003”。

  办公环境好了,医疗条件也在不断完善,唯一不变的,是陈永根拄着拐杖走家串户的消瘦背影。虽身有残疾,他却尽己所能地服务一方村民。一年365天,陈永根只有大年初一会到哥哥家里过个团圆年。其他的时间,他不是在卫生站驻守,就是蹒跚在出诊的山路上……

  去年年底,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帮助下,陈永根截肢长达50年的左腿装上了义肢。从前“独腿”蹒跚的村医终于拥有了“双腿”,这样的喜悦难以言表,但最让陈永根高兴的是,他终于可以好好走路去给乡亲们看病了。

  “我这一辈子,心里很少想事情,因为想得太多,实现不了也没用。”看着那条不再空荡荡的裤腿,陈永根发自肺腑地慨叹:“从来没想到过会有这一天。”抬手捋了一下满头白发,他终于还是说出了那个埋藏心底的愿望:“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走不动了,希望能有个年轻人来接班,我就放心了。”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白发苍苍的医者 仅靠一条右腿徒步出诊 “最美村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