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聚焦2015两会文化遗产保护的声音

2015年03月13日 16:13 | 作者:章穆 | 来源:中国文物网综合
分享到: 

古村落里的非遗

古村落里的非遗

 

  三、 多举措应对非遗传承保护问题

 

  十八大以来,因提倡文化兴邦、文化兴国,我国对传统文化保护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非常重大,影响深远,尽管现在我们对非遗的关注提高到一定高度,但由于保护措施和保护力度尚处在不足的状态,代表委员建议,未来应多举措应对非遗传承保护问题。

 

  莫言:传统戏剧不能光靠“非遗”保护

  在莫言老家高密,有一种地方戏曲叫“茂腔”,上世纪中叶在潍坊一带影响很大。但如今,让莫言忧伤的是,虽然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却再难重现当年的辉煌。莫言称,传统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相结合,千方百计创新,来吸引观众。但是怎么创新,什么尺度,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矛盾。

 

  田青:城镇化如何与非遗保护同行?

  当被问及非遗保护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称,“非遗保护问题和雾霾问题一样,值得全社会关注。”我国日渐加速的城镇化过程中非遗保护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产生和滋养非遗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慢慢消失。

 

  言恭达:多举措应对非遗传承保护问题

  目前,我国实施的分级非遗保护制度,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扩大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和解决,如非遗文化缺乏具体可操作的保护措施、传承人的认定体系存在缺陷、部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非遗项目申报与保护单位不在统一的区域、非遗项目申报困难等等。

 

  高培芬:非遗项目应列入基础教育体系

  十八大以来,因提倡文化兴邦、文化兴国,我国对传统文化保护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非常重大,影响深远,尽管现在我们对非遗的关注提高到一定高度,但由于保护措施和保护力度尚处在不足的状态,一些非遗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针对这种现象,全国政协委员、诸城派古琴传承人高培芬认为,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突破仅由传承人带几个徒弟学艺的这种狭窄的传承局面,非遗的传承应面向社会,从娃娃抓起,从小孩子做起,应将我国优秀的非遗项目列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

 

  李延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的保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认为,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规章时,应特别注重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细则,对国家级传承人的国家财政补助应由1万元增加至3万元,应开展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手工技艺类项目经济效益很低、市场上生存难以为继的现状,李延声则在政协提案中提出“加快制定非遗手工艺类项目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四、 古村落保护要留住人脉文脉

 

  当下中国,有的古村落经年历久,多已破败,重修无力;有的在匆匆忙忙开发旅游;还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据统计,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城镇化进程古村落的保护在与推土机赛跑,时间紧迫,因此,两会代表委员们呼吁政府要有所作为,要改变人走村空、旅游开发千城一面的现状,留住古村落人脉文脉。

 

  冯骥才:应建立科学的古村落保护体系

  中国古村落里遗存了大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点的历史生活。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留下村落本身,更重要的是留下村落里生活的人,留下传承的民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表示,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村落,2010年是270万。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时间里,消失了90万个村落,我们失去古村落的速度从来没有这么快。冯骥才建议,对于古村落,中国应建立科学的保护体系,古村落是另类文化遗产,留住原住民才能留住乡愁。

 

  言恭达:需遏制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言恭达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在一些新建、改建小区或村庄的空间形态方面尤为明显。言恭达认为,“重开发建设,轻文化传承”主要表现为:西化严重,割断历史;千村一面,特点消失;改造不当,破坏文化;缺乏内涵,难以传承。

 

  卞晋平:当前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依然让人忧虑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卞晋平表示,近些年来,我国开发建设的规模和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村落保护也处于关键阶段。卞晋平称,我们这个民族有保护传统文化的丰富经验,也有对文化遗存大规模破坏的沉痛教训。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些地方人为损毁传统村落的态势尚未得到遏制。当前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依然存在诸多让人忧虑的情况。

 

  张建国:古村落应保持村落自身传统景观和文化特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认为,古村落保护的目的是让村落成为老百姓的文化和精神家园,而绝不是大张旗鼓地搞旅游开发,打造“旅游景点”。村落保护是要让村民能留得下来,而不是把它变成供外人观赏的景观地,应该让老百姓都能在自己‘家园’里感受到传统文化,并自主地传承文化。张建国建议,各地在村落保护中需保持村落自身传统景观和文化特色,摒弃过度的旅游开发,让村落成为自然质朴、具有文化精神的百姓家园。

 

  蒋锦坤:村寨传统面貌正在一点一点消失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布弄村党支部书记蒋锦坤称,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许多自然村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乡间的石板路被水泥覆盖,农民住进了楼房,曾经的吊脚楼越来越少,家乡特色正在一点一点消失。

 

  廖飞: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呈现“三难”状态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黔东南州州长廖飞认为,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呈现“三难”状态:一是在强化保护和合理开发方面,难以精准拿捏。比如一些地方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常常面临过度商业化的指责。二是在传承特色和现代融合方面,难以完美结合。比如吊脚楼、木房子等,很多专家觉得要保护,但群众有小康生活需求,改造愿望强烈。三是在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方面,难以深度嫁接。村落不是“死”的东西,还承载着风貌、建筑、庆典、手工艺等一系列“活”的东西,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往往面临矛盾。

 

  骆沙鸣:古村落“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现象屡见不鲜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总结了当前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不良现象:重开发轻保护、缺乏有效监管体系和手段;重乡土建筑和历史景观、轻村落精神文化内涵;重新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轻传统村落保护;被动抢救性保护多、主动规划性保护少;“建设性破坏”和“旅游性破坏”屡见不鲜。

 

  五、 博物馆发展如何破局 《博物馆条例》出台成焦点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第659号国务院令,公布《博物馆条例》。这一条例的出台及其对非国有博物馆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博物馆条例》成了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除了关注《博物馆条例》外,入会代表委员们还就如何促进博物馆免费后“造血”功能的培育、如何解决博物馆发展中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博物馆条例》出台成相关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表示,《博物馆条例》的出台,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提出了规范的要求。下一步将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应该是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的题中应有之义,具体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有一个原则应当把握——就是不论什么体制、什么所有制,只要提供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应当享受相同的政府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称,这次出台的《博物馆条例》的亮点之一就是在法律层面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地位和属性,提出在设立条件、管理监督、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国家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一视同仁。这种“平等身份”无疑是文化政策上的进步措施,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创造了条件,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走向规范运行。单霁翔表示,《博物馆条例》的出台将为规范我国博物馆管理监督、加强执法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促进我国博物馆的管理走上专业化、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称,原来博物馆管理是靠部门出台的政策,现在上升到具有准法律意义的国务院规章条例,这是走向博物馆法的第一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也认为,《博物馆条例》对于推进非国有博物馆的管理社会化将起到巨大作用。

 

  李修松:应明确民办博物馆的非营利机构公益属性

  民营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困局,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主委李修松建议国家文物局抓住有利时机,根据《博物馆条例》的有关规定,及时联合有关部门修改《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或重颁新的文件,明确民办博物馆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公益属性,以及相应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

 

  吕建中:应加快制定《民办博物馆促进法》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理事长、山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会长吕建中呼吁,要立法保护民间博物馆,借以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办博物馆,发挥公有财产应有的价值。吕建中称,不同的免费开放政策,给民办博物馆运营带来压力。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每年享有财政拨付的充裕经费。而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则没有收入,不免费开放便没有观众,处境尴尬。吕建中表示,民办博物馆遭遇的种种困难,核心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收藏文物的合法性界定模糊,这也是当前文物地下交易暗流涌动的制度性根源。对此,吕建中建议国家应立足民办博物馆当前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快制定《民办博物馆促进法》。

 

  李宏塔:应建立博物馆免费后“造血”机制

  2008年开始,我国实行博物馆免费开放试点,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可是,免费开放后“造血”问题,却成了博物馆、纪念馆的一大瓶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李宏塔建议,应为博物馆、纪念馆设置资金增长机制,补助资金的标准2年或3年应进行一次调整,地方财政也应该同步加大对博物馆、纪念馆的资金支持,用以解决博物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来源:中国文物网)

 

  (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日报、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文汇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中国经济网、湖南日报、合肥晚报)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2015两会 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 古村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