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让“小医生”有 “大未来”

2015年03月23日 15:43 | 作者:唐宁 |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原标题:新民晚报:让“小医生”有 “大未来”

  75岁的屠慧瑛曾患面瘫,去大医院吊活血针加服激素,3个月下来还耷着半边脸。那天她拿到一个草药偏方,于是去问社区医院找中医,得到认可后抓药回家,热敷一周就起效了,恢复后也没留后遗症。如今她和老伴每周都去小区附近的康健社区卫生中心,配药打针做理疗。社区医院对本地居民挂号免费,同种药品自付比例比大医院低15%,在社区卫生中心看病的90%以上是老年人。本市全年门急诊2.4亿人次,社区医院占比35%,三级医院接诊中还有半数以上是外地患者。在全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就诊比仅为10.5%。

  屠慧瑛决定写封信表扬康健社区卫生中心,她还去附近居委和健身广场读信,有226位老人赞成她的意见,附议签名。徐汇区卫计委主任刘诗强接到信后,约见了屠慧瑛,回答百姓的期盼:逐步放开慢性病患者的长处方,增加社区医院药品目录,还要加大对医生的培养力度。

  226位老人的希望是有现实依据的。一位年轻社区医生对笔者说,前不久她接诊一位患肺炎的老人,只需较好的抗生素输液就能治愈,但中心没有,眼睁睁地看着80多岁的老人顶着寒风从西郊赶去市区大医院,“要连续看一星期,真是好可怜!”屠慧瑛退休前也是一名地段医院医生,彼时的地段医院已具备了不少初级医疗功能,能上石膏,做白内障、扁桃腺、阑尾炎、疝气、痔疮、轻微伤清创缝合、深静脉穿刺置管、体表脓肿切开引流等基本手术。医生们学历不高,但临床经验丰富。近年社区卫生中心转向常见病和慢性病防治,取消了不少医疗功能。屠医生惋惜地说,原本在社区医院能解决疾苦的老年人,只能跑到大医院去了。

  随着医疗服务重心下沉,政府在社区医疗建设上投入不小。80后社区医生经5年本科学习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能入职,他们每人每天接诊数十乃至上百名病患,和居民签约服务成为家庭医生,下居委做健康讲座,搜集各类慢病统计数据,工作量远超负荷。然而在学界和社会舆论中,社区医院却被诟病为“大药房”,全科医生被称作“万金油”。硬件改造和人才培养的高投入,与实际需求和社会评价之间的落差,加上收入偏低,导致社区医疗队伍缺口大,招人难,留不住。

  全科医生概念引进我国时间不长,要设计出合乎国情和市情的体制机制,不能生搬硬套。设计者和管理者不妨作为医者去社区卫生中心坐堂,作为患者去三甲医院排队,或陪陪躺在走廊里的老人,直接感受老百姓的疾苦和需求,这样才能将医疗服务体系设计得更周密合理,对社区医院初级医疗功能“一刀切”的决定可能会更慎重,对成长中的社区医生会更爱惜,给他们医术精进更多机会,各类考核指标和分配机制会定得更合理,公共卫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更有效。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社区小医生有没有向上的空间和更大的未来,医疗服务体系能否适应汹涌而来的老龄社会,“医养结合”的目标能否真正落实,为数百万屠慧瑛们缓解疾痛,是值得制度设计者和管理者们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编辑:水灵

关键词:小医生 大未来 屠慧瑛 收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