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从佛学思想谈学习认识传统文化

2015年05月18日 08:53 | 作者:楼宇烈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50518002-zx9_副本

楼宇烈

 

  “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历代学者反复强调并按此道理践行,这既是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我们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要内容,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学与儒、道文化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有独立性,又相互交融,体现出中华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并存的特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佛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无法忽视,我们常说的境界、缘起、世界、识别等词语,都是从佛教里来的。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佛学思想对净化我们的心灵有很大作用。其原因在于,佛教核心理念认为人的各种问题都来源于贪嗔痴之心,导致个人的行为失当,给他人,给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佛家用戒定慧来治理贪嗔痴,节制贪欲、消除嫉妒仇恨等心理、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起到净化心灵,进而净化社会的作用。人追求物质欲望是天生的,因此关键在于能否自己管理好自己。物欲的无限膨胀使人自我异化,成为物的奴隶,被物牵着鼻子走,导致争斗冲突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佛教的理念对于社会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健康都大有裨益。

 

  在传统文化热的环境下,社会大众对于佛学思想越来越关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关键问题:是不是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从佛学思想来看,经常存在着误读的情况。

 

  佛教在传统文化里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缘起思想。缘起是佛教最核心的宇宙观,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不是神有意识创造的。很多人把佛教简单理解为求神拜佛,把菩萨认为是神。其实神这个概念并非不可以,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神。菩萨是值得敬仰的神,不是造物主的神。佛家认为缘起而生成的各种现象世界是短暂的,不是永恒的,只有各种条件聚在一起的时候才形成这个事物。希望破除人们把现象看成是永恒的,从而看清事物的本质。

 

  另一个是因果业报理论。佛教认为每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的行为所造成的,个人的言行举止观念构成了一个人会得到的结果。因是业,受到的果就是报,所以要改变个人的现状,就要改变你造的业。这在某种意义上是说你的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进而强调你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对这个理念理解得不清楚,把因果简单等同于宿命论。宿命论在印度本土一些宗教里的确存在,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佛学所说的因果业报关系,完全是由个人来决定,正如《了凡四训》第一训所说:命由己立。

 

  还有人把因果报应看成是迷信。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结果,我们看到一个结果便要去寻求它形成的原因,科学不就是这样么?根据现象来探究原因,探寻因果关系。就拿雾霾来说,雾霾对环境造成了危害,我们探究雾霾的成因,从而做出相应对策,减少雾霾的产生。又比方说,一个人跟所有人关系都不好,那么他找到自身的原因,改正自己言谈举止的不当之处,对人和蔼一些,自然而然就会与别人融洽起来。明白了原因,趋利避害,做出相应的改变,就是改变因果。佛教正是从生命现状来探求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所以因果理论不是迷信思想。

 

  对于佛教理念的误读是对传统文化误读的一个缩影。再看儒家的为己之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似乎人人都知道,但大多数人的理解,包括很多影视作品中都认为是鼓励人们为私利去奋斗,这恰恰是完全错误的。儒家说的为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希望每个生命都更加完美。这样才能理解后面的话,如果人不能不断完美自己,老天爷也不容,不是说不为自己谋私利就不是人了。

 

  所以我们要真正弘扬传统文化,重点不在于轰轰烈烈,而是要一点一点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把误解的问题讲正确,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落实在自己的言行之中。不可否认,我们文化中存在弊病,有的把德行看得高尚,也有把功利看得高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

 

  中华文化是强调智慧的文化,用智慧来了悟人生,看得破、放得下。佛教有两句话非常简要点明了这一点,“执著名相看不破,执我为本放不下”。智慧超越知识,知识是静的,智慧是动的,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很崇尚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而50年后我体会到,智慧才是力量。我们现在很多人让知识困扰了,分辨不清。智慧使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用智慧驾驭知识,可以使知识真正发挥出更大的力量。要复兴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文化从先秦开始就不主张人们记诵章句,而要领会精神。近代著名学者黄侃说,“所谓博学者,谓明白事理多,非记事多也。”历代学者反复强调并按此道理践行,这既是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是我们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的方法。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由本报记者谢颖整理)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智慧 人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