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论今日要论

净化儿童成长的土壤

2015年05月28日 13:43 | 作者:汤素兰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净化儿童成长的土壤

  要让全社会形成一种意识,对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进行自觉的监督和监管。让我们的孩子在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诚信友善的人。

  “六一”儿童节在即,我们又一次为孩子们送上真挚的祝福,希望他们在快乐童年里无忧无虑地成长。

  我们总喜欢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养花是需要适宜的土壤的。对于孩子来说,他自身所处的环境就是其成长的土壤。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养成,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其成长的环境中习得的。儿童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就是环境教育,而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代代父母不遗余力。举例说来,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今有众多全国政协委员献计献策,奔走呼吁防治大气污染。

  然而,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即便住在蓝天白云之下、高档的学区房内,环境的危机依然存在。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了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从社会环境来说,诚信的缺失和人们行为的失范,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学校和家庭里,他们会通过手机、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了解生活当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会通过他每天所接触的人群、通过父母、邻居的行为、言谈举止,去了解今天的生活真相。我们一方面教育儿童要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另一方面又让孩子时常看到倒地的老人讹诈帮扶他的年轻人的新闻。有的父母在家里让孩子背诵《弟子规》,让他们懂“孝悌”守“谨信”,但电话里谈生意的时候常常张嘴就说假话,甚至因为父母的赡养费兄弟反目。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如何能够要求他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呢?即便一个孩子家庭和睦,周围的人际关系良好,但当他走出家庭,看见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父母精心为他创设的象牙塔也会轰然倒塌。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榜样的,父母和老师是孩子最早的榜样。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老师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中国人有非常优良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天地君亲师”,老师从前是上了神主牌位的。但曾几何时,老师的职业不再受到尊敬。今天的老师地位尤其尴尬,学校和老师成了无限责任人,一旦学生在学校遇上什么事情,责任首先是老师和学校。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当然应该爱学生,不能像过去的“先生”一样体罚学生,但是,老师也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全社会都应该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风气,既要对师德严格要求,也应该维护教师的人格尊严。只有让老师成为值得孩子尊敬的人,孩子才会热爱学习,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相比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今天,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可能更大。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我国2600万网络游戏用户中,青少年占到80%,其中游戏成瘾者260万。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曾对广州800多名中学生作过调查,有约40%的学生曾经一次上网时间超过6个小时,一次上网时间超过9个小时的学生占31.8%。而网络中往往充斥着色情和暴力,孩子的年龄小,抵御诱惑能力低,更容易成为“中毒”者。

  可是,拿净化网络环境来说吧,各地政府部门常会用“行动”的方式来“净化网络环境”,每当行动的时候就会取缔一批盘踞在中小学周边的黑网吧,但“行动”过后,这些网吧又照常营业。对学校周边贩售垃圾食品的小店、对于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的治理,也往往是这样的思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而违法犯罪的成本又低,自然就造成了“风声紧一阵,社会净一阵”的怪象。

  早在96年前,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过,觉醒的父母,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事情,一个家庭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责任。蒙台梭利说,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社会对孩子的爱,首先应该体现在净化儿童的成长环境上,要让全社会形成一种意识,对不利于儿童成长的环境进行自觉的监督和监管。让我们的孩子在文明和谐、公正法治的环境中,成长为一个诚信友善的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六一”儿童节 净化儿童成长的土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