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安徽省砀山县政协推动非遗文化申请

2015年06月10日 10:13 | 来源:中安在线(合肥)
分享到: 

  砀山县政协委员陈朝玉、曹素美、荣菊等人连续几年关注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我县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县文广新局在提案办理工作中,积极组织专门人员对砀山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申报。经过多年努力,2011年5月23日“砀山唢呐”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7月16日“砀山四平调”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

  四平调起源于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在“砀山花鼓”的基础上,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作为一种稀有的地方剧种,目前,四平调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唢呐,又称喇叭,砀山人称之为“大笛”。据考证,约在公元3世纪唢呐由古代波斯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正德(公元1506年)年间,唢呐成为砀山极为盛行、很受群众欢迎的吹奏乐器。经过500多年的发展,若干代唢呐艺人口传心授,植根底蕴深厚文化土壤中的砀山唢呐,演奏技巧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盛开在黄河故道上的一枝奇葩。据史料记载,砀山唢呐老艺人有张、刘、王、陈等几个家族,每个班子所演奏的艺术风格各具特色,形成不同的演奏流派:张家班擅长吹奏明朗欢快的曲调,老百姓逢婚嫁节庆多请他们吹打助兴;刘家班偏重沉稳的悲凉曲调,当地多请他们为丧事奏哀乐;王家班擅长在表演中夹杂一些“吃火”、“吐彩纸”之类的民间戏法,令观众耳目一新;陈家班则另辟蹊径,在传统曲牌中揉进一些地方戏曲唱腔,舞台表现力较强。

  四平调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地方剧种,表现的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如小戏《小借年》、《蓝桥会》等等。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砀山四平调剧团又排演了大量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丰收之后》等,演出范围不断扩大,极受好评。

 

编辑:薛鑫

关键词:安徽省砀山县政协 非遗文化申请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案办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