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互联网+能否让壁画出山门

2015年06月16日 10:11 | 作者:徐晟 詹萍萍 | 来源:北京参考网
分享到: 

QQ截图20150616101052

 

  70余年前,在老舍先生的笔下,祥子从磨石口(模式口)牵着3匹不大体面的骆驼到了北平。在这一由于古代盛产磨石而得名的古隘口深处,茂密古柏中掩映着明代古寺——法海寺。

 

  寺中236.7平方米的十铺壁画正是被老舍之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盛赞的明代现存最完整的佛教壁画,“看过法海寺的壁画之后,第一个感觉是:北京人白当了!”

 

  在保护壁画不受外界侵扰的同时,如何让这与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壁画相媲美的皇家寺庙壁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更多的公众见面,成为当下待解的课题。

 

QQ截图20150616101045

 

  壁画中动物毛细血管清晰可见

 

  据舒乙介绍,早在30余年前,他在友人的陪伴下第一次在法海寺大雄宝殿内见到那一幅幅精美壁画后,便沉醉不已,无法自拔。虽然时隔多年,但每当回忆起第一次探访的经历,舒乙仍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殿内奇黑,采光极差,又无天窗,但手电筒下看壁画,真的是顶精致、顶豪华的”。也正是源于这份喜爱,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近乎每年都会探访法海寺。

 

  在听过舒乙对法海寺的描述后,记者带着对壁画的好奇走进了法海寺,穿过两棵比法海寺岁数还长的千年白皮松,踏入壁画真迹所在的大殿。站在五指不见的封闭大殿中,随着讲解员的引导,参观者打开手电,壁画跃然眼前,那扑面而来的华丽而神秘气息极其震撼。

 

  虽然壁画上蒙了一层灰尘,也有些许褪色,但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清晰可见。手电光源所到之处,人物头发上的金簪、裙钗上珠玉都突显出立体效果。

 

  经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副所长陶军介绍,这种突显立体感的技术叫沥粉堆金,在法海寺壁画中较为常见。法海寺壁画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勾金、描金。

 

  透过一个特置的放大镜,水月观音身上披的透明薄纱令人叹为观止,其上六菱花瓣图案每个都由48根金线组成,沥粉堆金,细如蛛丝,薄如蝉翼。这层薄纱从观音头上一直延伸到脚边,如此大的面积,由一百多个包含金线的花瓣修饰。

 

  舒乙在谈起第一次看壁画时,印象深刻的除了这件精细的薄纱,还有只耳朵竖起的小狐狸,由于逆光,耳朵透明,里面的毛细血管都丝丝清晰。这可以表明,当时包括透视学在内的很多西方美术技巧已经传入了中国。

 

  他总结法海寺壁画三绝:最精细、最艳丽、最民族化。他认为,法海寺壁画是美术发展史上细致化的典型代表。

 

  据陶军介绍,距今近600年的法海寺壁画是由明代宫廷画士官宛福清、王恕和画士张平、王义等8人完成的。与一般宫廷画士作品不留名姓的方式不同,这里壁画的作者都是有清晰记载的。

 

  在1993年,包括美术界、文物界、历史界的专家对法海寺壁画地位进行过一次论证,鉴定认为法海寺壁画是元明清以来,由宫廷画士所绘制的少有的精品,属于宫廷画派中的典范作品。与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以与同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

 

  30年来壁画表层没有一块脱落

 

  在舒乙的眼中,几天前去法海寺所看到的壁画与30多年前第一次去法海寺所看到的壁画相比,“都没有什么变化”。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法海寺壁画保护中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一位是徐悲鸿先生,他多次请求政府保护壁画,甚至为了壁画上曾被人钉上去的几颗钉子写了报告。另一位是吴效鲁,建国后他原是北京市第九中学的校工,发现法海寺壁画之后,他主动要求去法海寺看寺,在艰苦的环境中拼尽全力保护了壁画。

 

  “为了防止强光照射,避免壁画的矿物质染料变色、脱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采取封闭式保护方式:将壁画所在的大殿常年关闭,并以玻璃罩将壁画隔起来,每天由专人检测温度、湿度,虽然只是最传统、最原始的监测方式,但三十年来壁画表层没有一块脱落,几乎没有变化。” 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张占周介绍了壁画保护情况。

 

  对此,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科长贾卫平也表示,“壁画表面已经有一层氧化层,其将外界环境对于壁画的进一步侵害挡在了外面,虽然颜色有所改变,但这层氧化层反而对壁画形成了较好的保护。这些年,我们一直想在扫一点脱落部分做化学研究,每天都在观察,甚至有时候还希望过能有很小的一块油彩掉落下来,但多年过去了,竟然没有一块脱落。也就是因为没有实物研究,所有仪器也都不敢用,壁画保护只能维持传统的保护方式。”

 

  对于如此精美的壁画,每年法海寺壁画的参观人数却不超过1.2万。精美的壁画为何没有引来大量的参观流?

 

  对此,张占周苦笑了一下,“并不是没人想来看,除了散客参观,很多艺术院校都与我们联系,想让学生来参观、临摹,但壁画承受不了大量的参观人流。我们根本不敢做宣传,参观者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水汽都会破坏壁画所需的恒定物理环境,对壁画所造成的影响都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湿气重、温度高的三伏天更是保护的重中之重。而目前我们控制大殿温、湿度主要靠除湿器。因此,我们只能严格控制参观人数。”

 

  舒乙表示认同,“法海寺确实保护得不错,这跟人流量少是有关系的。”

 

  复制、拍摄和数字扫描,探路前行

 

  “我们并不是不想让人们一睹壁画的真容,但是不管怎样,营造有利于保护壁画的物理环境肯定是第一位的。再多的宣传,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张占周表示。

 

  张占周介绍,“这些年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壁画,我们也在不断尝试。例如,近年,法海寺组织专家、画师以珂罗版技术1:1复制的壁画,这一壁画被安放在寺内药王殿墙上,可敞开门供更多的公众观看欣赏。”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壁画文化及艺术成就在公众中的普及,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正计划以三维矩阵技术来将壁画艺术带出山门。“我们正在研究以高科技手段,将壁画的影像及图片资料带出法海寺,走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如此精美的壁画。”张占周对未来如是规划。

 

  贾卫平对此解释道,由于壁画不可移动,1993年我们做过一次比较原始的照片拍摄,出过一本画册,但这些仅有的资料并不能满足走出去的需求。下一步我们计划以数字扫描的方式,做出三维矩阵的效果,但目前还在论证阶段。要想实施数字扫描,有一个前提,是将壁画可能受到的影响降到最小,才会正式实施。

 

  张占周表示,未来将通过融入互联网+理念,让壁画借助科技手段活起来、走出去。

 

  其实,对壁画的复制、拍摄和数字扫描,既是让文物在保护中发展,也是一个传统经典艺术去魅,走向大众的过程。

 

  记者手记:讲解,就是这么有个性

 

  在进殿参观壁画之前,记者还发现了件趣事,每位讲解员在接待游客时,都会询问其职业背景和兴趣爱好。难道看壁画还需要什么特殊身份?

 

  一了解,才知道,法海寺的讲解有个特点。每位讲解员都会针对听讲者的喜好和特点以及自身的理解,从绘画技巧、服饰文化、佛教文化、历史沿革等多个方向展开讲解。这样,每个游客都能听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讲解词。

 

  在采访中,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所长张占周笑着说,“我们在编的正式职工只有9个人,从所长、副所长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有一套个性化的解说词,忙的时候,连食堂的炊事员都是金牌讲解员”。

 

  这点倒确实不假,记者在采访中,偶遇了两位讲解员,他们的解说是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展开的。其中一位工作了多年的讲解员还拿出与参观者交流所得以及自己研究心得跟新的参观者分享。如壁画中出现的一种花被讲解员理解为百合,后经一位前来参观的植物爱好者“翻案”,才知是萱草,也是常说的忘忧草。不断翻新的讲述就这样吸引着众多参观者流连忘返……(北京参考记者 徐晟 詹萍萍文/并摄)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壁画 互联网+ 佛教壁画 壁画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