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天堂里有没有孤独的“留守”?

2015年06月16日 13:07 | 作者:林琳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工人日报:天堂里有没有孤独的“留守”?

  在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未成年人的成长之间,应该有更好的权衡和选择,也应该有更多、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不是某个家庭、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6000万名留守儿童应该得到更好的照料和陪伴。 6月9日晚,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来自新华社等媒体的报道显示,4名儿童是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5岁,4人系集体喝农药自杀,哥哥还留下了一封遗书。目前,当地相关负责人已有5人被处理。

  是什么把4个孩子推向了绝路?人们开始以为是饥饿,但根据媒体报道可知,孩子父亲在外打工寄回的钱足以支撑他们的基本生活,“他们悲剧的主因,是缺少关心和爱护”——他们在家暴的环境里成长,性格孤僻。在母亲出走不知去向、父亲外出打工后,几兄妹就如同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之上。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壮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而他们的孩子大多被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有的跟着隔辈人一起生活,有的则单独居住。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其中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3.37%,虽然比例不大,但对应的人数是205.7万。

  此番毕节发生的留守4兄妹自杀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在出事前的一个月中,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当地相关干部都曾多次动员他们回学校上课,还做了联合家访。但个案也凸显出,长期缺少关心和爱护在孩子心中难免留下阴影,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个别孩子便可能精神崩溃,进而走极端。

  父母是未成年人的当然监护人,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的义务。而这种抚养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是为了赚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保障,但吃饱穿暖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唯一的诉求,他们需要母爱父爱,需要精神陪伴,需要在跌倒摔疼时获得父母的一声鼓励,需要在沉溺于网络游戏时受到父母的一声训斥,即便是那些已经非常懂事、独立、能够照顾弟妹、老人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肩膀和拥抱……对诸多留守的孩子们来说,外出打工甚至多年不见的父母已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是留守儿童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实属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甚至生命,可以放任和无所作为。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至少应留下一方陪孩子,即便不能见面也要常打电话跟孩子沟通、交流,嘘寒问暖,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对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而言,应该织牢对留守儿童的救助网。比如,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干部职工、教师、志愿者等进村入户,一对一帮扶;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保障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则涉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赋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等。

  近年来,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并不鲜见,校车事故、游泳溺亡、打架斗殴……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行为等方面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显然应该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在城镇化进程和农村未成年人的成长之间,应该有更好的权衡和选择,也应该有更多、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不是某个家庭、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

  但愿天堂里没有孤独的留守。6000万名留守儿童应该得到更好的照料和陪伴。

 

编辑:水灵

关键词:留守儿童 天堂 孤独留守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