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吴昌硕书写拳拳父爱

2015年06月18日 13:56 | 作者:孙晓虎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B20150618002-zx12_副本_副本

吴昌硕《行书自作诗手卷》

 

  匡时今年春拍“畅怀——历代书法夜场”推出的一件吴昌硕《行书自作诗手卷》,十分难得,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此卷是缶老写给其次子吴涵的一幅书法佳作,笔意情深,揭开了一段缶老家庭的温馨往事,使我们看到了缶老作为父亲风雅温情的一面。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B20150618001-zx12_副本

吴昌硕(左)与次子吴涵合影

  困苦的生活亲情的可贵

 

  吴昌硕初配夫人姓章,新婚不久即于兵乱中死于饥病,后于29岁时续聘菱湖施氏夫人。育有子女六人。吴昌硕早年生活饱经忧患,17岁时因兵乱随父出逃,甚至有过几乎饿死的苦痛经历。这一段流离失所的生活,使吴昌硕失去了不少骨肉至亲,这使他更懂得家人亲情的可贵,所以吴昌硕成家后的家庭生活是温馨而和睦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位以画风豪迈凌厉著称的艺术巨匠,在面对子女时,却表现出更多的深情和温厚。

 

  和大部分传统文人一样,吴昌硕性耽吟咏,作诗颇多。他的诗有一种生拗、老辣的风格,往往硬语盘空,戛戛独造。文字之学作为书学的基础不可或缺,也是那一代文人中颇为风行的科目,所以以石鼓书法和篆刻擅长的吴昌硕在对子女的教育中,便非常重视诗词和文字之学。

 

  风雅的慈父温情的教育

 

  吴昌硕的长子吴育,自幼聪明伶俐。作为父亲的吴昌硕亲自教他读书习字,批改其诗作。可惜吴育却在十六岁时夭折了,吴昌硕悲痛万分,哭之以诗:“寒日东风吹郭门,孟郊哭子泪潜吞。一千日醉谋之酒,十六岁怜飘汝魂。……”

 

  次子吴涵及三子吴东迈,也能克承家学。对于古文、金石、书画、篆刻都能继承乃父之风,有所发扬。我们如今所见的这个手卷,便是吴昌硕在中年时写给吴涵的,内容是吴昌硕那一段时期的一些诗歌作品。可能是为了给吴涵示范行书的笔法和章法,也可能是让其学诗,又或者只是单纯的兴之所至,送给儿子一个雅致的礼物,旧日情景虽不能重现,但那份父子深情却依然在这些笔画潇洒的运行中发散出来。

 

  在一则画跋中,吴昌硕写道:“除夕不寐,挑灯待晓,命儿子检残书,试以难字,征一年所学,煮百合充腹……雄鸡乱啼,残蜡将尽,亟呵冻写图,吟小诗纪事,诗成,晨光入牖,爆竹声砰然……”。教子、作画、吟诗,在吴昌硕看来,都是风雅而温情的事情,一个文化家庭的除夕之夜,就在这样的温情中缓缓度过了。

 

  我们今天赏析吴昌硕的《行书自作诗手卷》,不光是欣赏一卷一代艺术大家的书法精品,还可以感受到吴昌硕对子女的脉脉深情,更为可贵的是,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窥察到晚清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用心之良苦。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吴昌硕 书法 次子吴涵 《行书自作诗手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