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最政协 最政协

全国政协委员席强:民族音乐 抚慰心灵的艺术

2015年06月29日 10:37 | 作者:席强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民族音乐:抚慰心灵的艺术

 

全国政协委员_副本

 

  中国音乐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揭示人与人的心理沟通、协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方面有十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近读张杰《不做讨厌的垃圾人》一文,讨论了人的负面情绪。一些人,在生活中装满了懊恼、沮丧、愤怒、失望、仇恨,言语中充斥着傲慢与偏见、比较与算计、抱怨与报复,这种人被戏称为“垃圾人”。“垃圾人”的负面心态,与正面积极向上的精神是相悖的。

  如何协调和处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代社会应该充分运用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运用社会管理与保障体系来強化营造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国音乐在表现人的思想情感、揭示人与人的心理沟通、协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方面有十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早在先秦时期,乐论典籍《礼记》就提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乐记·乐施》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叮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民俗。就是说:“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用它感动人们的心灵很深刻,转移社会的风俗习惯很容易。

  音乐在中国人的古老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传统文化重视对“人”的培养教育,立本修身在国学智慧的“六艺”中是很重要的,通五音(宫、商、角、徵、羽)、辨六律(黄钟、大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知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修养在古人看来是处世立命的重要法则。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高深的人文修养是不可能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标准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音乐家,他听韶乐其可达“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贤哲人就开始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俞伯牙与钟子期在琴台共筑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的文人雅士们饮酒做诗,音乐成为他们寄托理想、抒发情感的最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中国音乐在协调人的生活情趣、处理人与人的精神情绪时会有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积极向善、以人为本。我们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月儿高》《阳春白雪》、《平沙落雁》这类大雅风格的音乐时,乐曲中呈现的情景交融、湖光山色、生机盎然的情调,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期盼、富有朝气的情趣,这里,人的心灵是阳光明媚、自然平和、身心愉悦的,人们会从这些平和而优美的旋律中感知到以乐为乐、乐施向善的信念,这种信念是随着心中感怀、愉悦的常驻而使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用宽容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精神超越就是要战胜自我,跨越自我,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对于事物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最明智的选择,就宽厚待人、以诚相待,这里体现着一种宽容的气度和胸襟。古代的文人雅士多喜欢用兰花来表现君子品格,琴曲《幽兰》、《猗兰》、《佩兰》颂扬兰花的清幽雅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咏物生意的艺术品味手段,用形似的咏物去表现神似的事物,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迪与智慧。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国音乐有一大部分乐曲是表现积极向上、情绪乐观、信念坚强风格的。如《喜洋洋》、《步步高》、《新春乐》、《金蛇狂舞》。在生活中也只有那种积极向上的性格和心境,人们才能涌现和激发热情的活力和潜力,才能面对各种矛盾,逾越困难,而不是悲观怨世。用音乐来培养心中的乐观情怀,在中国音乐中是十分自然而普遍的。

  同样是面对失望、烦恼、痛苦,忧郁情绪,在中国音乐中的《双声恨》、《汉宫秋月》、《苏武牧羊》、《悲歌》、《江河水》、《二泉映月》、《病中吟》等乐曲中,你会听到那种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不是一个宫女的哀叹,也不是对生活绝望的悲歌,更不是病痛中的绝望,而是对人生安适的感叹,在苦难中的期待以及不得志的内心独白。中国音乐在思想与情感表达上运用情绪与形式的互动关系、音乐与情感的互补作用达到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淡泊名利、养心养生。中国音乐的艺术品格十分注重“清远淡逸”之风格追求,古曲《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月夜》、《烛影摇红》、《塞上曲》等最大特点是:音乐风格主要以表现恬淡、适怀、清雅、高洁的心境为主。有了淡泊的心态,人们在面对世俗的名利地位、随波逐流处理上,对所涉之得与失不会大喜大悲。在生活中会多一份释然、存一个宽阔。

  生活是漫长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开心快乐,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要做一个有正能量,受大家欢迎和喜爱的健康人,不能做人人讨厌的“垃圾人”。这一点,通过中国音乐中的情和趣人们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体会到人与人在精神情感上的爱心。 (作者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编辑:薛鑫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席强 民族音乐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