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让保护走在申报前面”关注非遗背后的文化

2015年07月14日 13:55 | 作者:牛立亭 | 来源:中国文物网
分享到: 

  近日,随着土司的申遗成功,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对待文化遗产莫要“太任性”。重申报、轻保护的做法要不得。而且申遗理念则是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再保护。也只有做好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可持续利用,更好地造福于民。相反,过度开发利用只会加快文化遗产的消失。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然而,非遗究竟是什么,怎么保护,与大众生活到底有什么相关,普通民众可能并不十分了解 “人们只看到了非遗的一个呈现,而重视蕴藏在非遗文化和技艺背后的东西才是对非遗真正的传播和保护。”民俗专家高威说。

 

  什么是非遗呢,非遗申报需要什么?

 

  民俗专家高威说:“非遗,是非物质的,不是我们说的房屋建筑和手工艺品,而是他们背后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一般非遗有三条最基本的标准,有百年的历史,传承有序,要有积极的意义。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现在是濒危的。”

 

  非遗申报的真正目的和面临的问题?

 

  申报成功非遗传承人后,传承人就有了很多必须承担的责任,比如参加会展、开会等等,占用了其很多钻研技艺的时间,更有人只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非遗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非遗申请,就一定有利于非遗保护了吗?高威结合自身经验回答说:“从原则上讲,申报必然是有利于保护。但实事求是的说,我国缺乏经验的积累,所以,一开始会有一些盲目。2003年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重申报,将申遗作为一项荣誉、一种标志。但是,近两年,开始向重保护这个侧重点的转移。”

 

  我们观赏非遗技艺展示时,很多传承人都是年老的手艺人,这是不是非遗传承中的“老龄化”危机?高威说:“这很正常,应理智看待,非遗作为一项技艺,它的代表性传承人必然是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的。非遗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老龄,而是在于这项技艺有没有传承人,有没有发展前景,或者它有没有文化价值。比如说做弓箭的传承人——杨福喜,他今年快60岁了。在没有申报非遗产项目前,惨淡经营。在申报非遗后,一是政府无形的加大了它的价值,二是很多的学者来研究和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使其拥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前景。这才是非遗保护的目的。”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非遗项目?

 

  高威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能够传承很多代,甚至于上千年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跟我们生活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和我们情感上的联系。我们应该把非遗项目看做是文化的传承。非遗传承人,也应该加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注重传播非遗背后的文化,而不是简单地技艺的传承和个性。 让非遗,在生活当中落地,跟我们生活形成一个紧密结合。一些非遗展示博物馆,比如93号院博物馆,能够把一个消失的、或者濒危的非遗项目,做一个集中的展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展示展览时,不仅仅是让非遗给大家增添家庭趣味,更应传播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从中感受到中国民族的文化的魅力。我们提供的支撑,不是器物上的,而是具有一种文化上的作用。传播的是一种情感和乡愁。不重形式,重内容。”

 

  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 个、扩展项目153 个。截止到2014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非遗保护 非遗申报 文化遗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