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京津冀协同 文化可一马当先

2015年07月16日 10:06 | 作者:赵婀娜 丁乐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协同的脚步,近年来在明显加快。

 

  2011年9月,一场名为“让文化引领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协作主题论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

 

  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强调三地共同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非遗保护、文化金融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对接;

 

  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政府采购项目相互开放、共同培育演艺品牌、共同搭建演艺资讯平台、组建京津冀演艺联盟等举措令人眼前一亮,标志着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已经逐步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三地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如何?如何实现深层次融合而非表面的融合?都需要深入探讨。

 

  文化是否能融合,影响三地协同发展的进程

 

  “文化是软实力,不但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也表现在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上。从表面上看,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首先是经济因素,但是从深层次分析,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是围绕其背后的文化竞争力展开的。”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社科部副主任戚艳萍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至今,文化的作用是长远、深层次的。广义上看,文化渗透性极强,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经济卓有成效,但文化跟不上不行,会出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市社科联决策咨询课题“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首席专家刘勇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资金或者战略方面出现的问题而搁浅,而有70%是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阻碍。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来看,其区域实力的持续提升,恰恰得益于上海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强劲凝聚力。

 

  然而,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地区本位意识还是比较重。”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谈到,北京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抱有作为“首都”的优越感。天津一心专注于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河北因长期“服务北京”颇有怨言。京津冀三地仍未形成“我们是一伙的”的观念,导致三地的协同发展步调不一,行动滞缓。

 

  “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内部经济实力的不均衡。”刘勇分析,更重要的原因,是三地没有真正统一观念,达到文化自觉。实现三地协同发展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协同,要自觉地将协作思想与政策制定、利益考量融为一体,让经济、文化共同搭台,共同“唱戏”。

 

  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寻找关联性与互补性

 

  理念上认同文化协同的重要性不难,但实践中究竟该如何操作?

 

  “要发掘理清三地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寻找互补性和关联性,自觉地进行有效整合”,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说。北京是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文化资源充沛、产业丰富,文化发展方面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天津市除了历史积淀,近年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已经发展了一批很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群。而河北作为京畿之地,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丰富。

 

  根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京津冀区域文化及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探讨”的研究报告:北京的定位应当是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都市,着力于首都产业崛起和文化兴盛,倡导文化产业创新,打造文化创意发展平台。提高文化创新意识,打造北京文化运营、文化创新和文化体验的国际品牌;天津应发挥文化产业的支柱效应,打造数字出版、动漫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建立一系列文化产业创意带,开发新型文化产业形态;河北应借环首都地缘和燕赵文化人文优势,优化文化产业产出,把环京津地区打造成为承接全球文化产业的示范中心,广泛融合文化创意和产业创新。

 

  据了解,当前,三地正积极推动建立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共同完善构建辐射毗邻三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合对在三地具有广泛基础的河北梆子、评剧、泥人张彩塑、相声、京剧等非遗项目,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活态传承。在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方面,三地有意向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天津市合唱节、河北民俗文化节等活动为依托,组织举办三地群众文化的展演展示。

 

  今年6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暨传统手工艺作品设计大赛”上,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近70个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共同参与,一批具有京津冀区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得以展示。有专家分析,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推广,能加深京津冀三地人民的文化亲切感,提高文化凝聚力。

 

  文化协同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才是关键

 

  三地协同的过程中,需避免人才“虹吸效应”,即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吸到大城市,造成很多中小城市被逐步“边缘化”。采访中,许多学者表示了类似的担忧。

 

  据统计,河北省在2000年至2004年4年间流失人才10819人,出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25447人,约有90%流向京津民营企业。也就是说,京津冀的人才流动是由河北流向京津。“人才的大规模流失是认同感薄弱的表现。”刘勇分析。

 

  人是生产活动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要想发展以创意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培养和留住具有原创力的人才,实现京津冀三地对人才的培养、交流、引进、反馈的资源共享。

 

  《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显示,北京、天津的教育资源丰富,高校密集,名校多,而河北则相对薄弱,近些年来,三地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北京往往是河北的2倍以上。对此,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田建民建议:根据《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宣言》,三地可以依托“京津冀人才合作培养基地”“高校联盟”“京津冀高校人才直通车”,共同培育高科技人才,发挥三地高层次人才在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方面的作用。而津冀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北京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更需要优化人才保障与激励的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自由流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或于近期发布,天津河北将承接北京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八大类重点转移产业。“必须抓住此次产业转移机会,北京旨在打造高端人才高地,辐射和带动津冀,而天津河北需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金元浦认为。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文化京津冀 文化渗透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