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18世纪欧洲玻璃板画上描绘的中国清朝

2015年07月21日 16:13 | 作者:胡健/文 张云/摄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原标题:18世纪欧洲玻璃板画上描绘的中国清朝

 

2006016075476454426

  这套咖啡用具包括咖啡壶、奶罐、杯托、糖缸和咖啡杯,每单件器皿是在欧洲各地收购和捐赠组合而成。张云 摄

 

2095784349629316258

  这幅诞生于1725年的玻璃板画,取材于17世纪欧洲旅行家尼霍夫编撰的中国游记,图中描绘的场景正是清顺治十二年至康熙十六年的中国风貌。 张云 摄

 

  “飞翔的仙鹤、低矮的假山石和扎着辫子的中国人。”这幅诞生于1725年的玻璃板画,取材于17世纪欧洲旅行家尼霍夫编撰的中国游记,图中描绘的场景正是清顺治十二年至康熙十六年的中国风貌。

 

  来自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的200件组玻璃工艺品18日亮相山西博物院,这些藏品时间跨度数百年,从公元前3世纪到20世纪初期,囊括了欧洲各时期在玻璃业上的成就。

 

  这幅长18.5厘米、宽13.5厘米的中国风玻璃板画绘制于1725年至1730年之间,板画画芯为乳白色玻璃,外围镶配鎏金木框,由丹尼尔和伊格纳茨·普莱斯勒工坊出品。1971年,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从一位名叫萨哈拉多瓦的手中购得。

 

  据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海莲娜·克尼斯玛科娃介绍,这种中国风的板画过去称为“印度纹样”,灵感最初来自约翰·尼霍夫极受欢迎的游记。“尼霍夫在1655年至1677年间游历过中国,这本带有插画的游记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被译成多国文字。与此次展览的玻璃板画同一系列的共有81块,它们被镶嵌在科洛瓦特·列本斯坦伯爵府邸的中式橱柜上。”

 

  同样制造于18世纪的一套咖啡用具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这套咖啡用具包括咖啡壶、奶罐、杯托、糖缸和咖啡杯,每单件器皿是在欧洲各地收购和捐赠组合而成。据海莲娜·克尼斯玛科介绍,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1259年从中国返回,从而最早激起威尼斯人对中国瓷器的兴趣。15世纪后半期,中国瓷器开始风靡欧洲,威尼斯玻璃艺人研发了一种高品质的不透明白色玻璃,其色泽酷似中国瓷器。

 

  除此之外,一件绘有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像的啤酒杯也属皇家定制。这类题材常见于中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玻璃器皿上,它宣扬并象征着中欧各国的统一,也表达了酒杯使用者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忠诚。另外一件酷似火枪的玻璃器皿,是皇室贵族打猎时饮酒的酒器,造型别致,尽显贵族气质。

 

  据了解,欧洲在世界玻璃艺术发展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罗马帝国时期,玻璃制作广泛传播,腓尼基人发明的玻璃吹制法在玻璃制造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威尼斯玻璃器见证了玻璃业在16、17世纪空前的繁荣状况;18世纪的波西米亚是制作彩色玻璃的领军者;19世纪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第一件英国制虹彩玻璃。欧洲玻璃工艺在保留了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各类艺术精华发展至今,展现出既忠于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独特艺术风格。

 

  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国家工艺美术博物馆创立于1885年,其收藏的玻璃工艺品被誉为集欧洲玻璃工艺艺术之大全,藏品数量达4万件。此次展览选取了欧洲玻璃工艺从诞生、发展至繁荣的各个重要时期及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精华和杰作,完整地展现了传承近2000年的欧洲玻璃制作艺术。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18世纪 欧洲 玻璃板画 中国清朝 玻璃工艺品 捷克共和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