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屏风:装点宋代日常生活

2015年07月22日 16:35 | 作者:邵晓峰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宋 佚名《十八学士图·观弈》中的屏风

宋 佚名《十八学士图·观弈》中的屏风

 

  屏风早在周朝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作为皇室名位和权力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与古典家具相得益彰,呈现出和谐、宁静之美。

 

  进入宋代,屏风的使用较前代更为普遍,不但居室陈设屏风,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家具旁也常附设小型屏风,就连一些室外环境中也可以看到屏风的使用。这一时期的文献涉及屏风的也较多,如宋代刘昌《芦浦笔记》卷六《屏著》说:“今人称士大夫之家,必曰门墙,曰屏著,是矣。然多曰台屏,则乃指屏风而言,何不思之甚也。”

 

  屏风造型渐趋丰富

 

  和前代相比,宋代屏风形制有了更大进展,造型、装饰更为丰富。就底座而言,宋代屏座已由汉唐时简单的墩子发展成为具有桥形底墩、桨腿站牙及窄长横木组合而成的屏座,形成了座屏的基本造型。

 

  在形式上,宋代屏风可分为独屏式和多屏式,独屏实物可见于山西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木屏。此墓出土杨木质屏风两件,在墓室东、西两壁各置一件。屏风通高116厘米,全长232厘米,底座高38.7厘米,屏宽38.3厘米,由云头纹底座、长方形屏框、方格架3部分组成,方格架为屏心,用立档14根、横档4根组成。方格架上裱糊绫绢,然后书写作画,现仅存残碎片。屏框下装屏座两个,座中开口,屏风插入口内,即可直立。山西大同地区的辽、金墓一般均有壁画,而此墓以屏风画代替壁画,虽为唐、五代屏风画的延续,仍属少见。

 

  金代阎德源墓还出土了一件木素屏,此屏只在两站脚上有简练的卷云纹装饰,其余简朴无华。河南方城盐店庄北宋墓出土的石屏也为独屏。此屏装饰恰当,素面,屏框周边有数道细线脚,下部有起加固作用的横档,其下有花卉纹装饰带,且两面刻花:一面刻小朵花卉及石榴纹,另一面刻缠枝芙蓉花。从形制看,它与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中墓主人身后屏风属于一类。

 

  宋代屏风实物中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有辽代彩绘木雕马球屏风等,此屏长120厘米,高120厘米(含底座),由屏心、边框、底座3部分组成。其底座有一短横梁,上有方形榫头,与屏风下边框的方形卯眼相合。屏心由5块长宽大小不一的木板拼接而成,以圆雕加彩绘的方法,生动表现了3人角逐马球的运动情景。这件屏风制作构思独特,外观较规整,底座和屏框有10厘米的交叉,屏心下面的木板最小,这是为了缩小框架外撇的角度,便于屏风拆装。从彩绘工艺看,其制作过程类似于壁画,即先在雕刻的素面上厚涂一层白灰膏底层,如此颜料较易进入白灰膏中而得以保存。

 

  屏风种类多种多样

 

  到了宋代,由于“赏石文化”的进一步兴盛,用大理石一类有独特纹理的石材装饰家具逐渐流行,这在一些传世宋画中可以见到。当时的石屏一般以纹理较佳的石材制作,颇具自然之美。其平面纹理变化有若自然山水,极富画意,如宋何梦桂《愚石歌》云:“石文可以屏。”北宋范成大《骖鸾录》记载宋代永州祁阳县“新出一种板,襞叠数重,每重青白异色,因加人工,为山水云气之屏,市贾甚多”。

 

  除了石屏外,宋代多屏式屏风也较常见,其中以三屏式居多,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宋佚名《高士图》、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南宋刘松年《罗汉图》、南宋佚名《五山十刹图》等画中绘制的均是三折屏。例如,宋刘松年《罗汉图》中的三折屏风,中扇稍大,边扇稍窄,并向前折成一定角度,呈八字形,可站立。这类实物资料可以见于山西大同晋祠彩塑中的圣母像。圣母端坐于宝座上,身后立着宽大的水纹三折屏风。屏风正扇宽大,两边扇稍窄并微向前收,呈八字形。这种陈设形式源于周代时期的“斧依”,直到明清时期,皇宫中仍保留着这种形式。

 

  另外,一种新颖的屏风形式——挂屏在此时也出现了。河南洛阳邙山宋墓壁画上就描绘了墙壁上的挂屏,画的是花鸟题材,并且是长短、宽窄两两相配而挂。宋代书画艺术的昌盛、室内陈设艺术的丰富促进了挂屏的发展。宋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载:“挂画于厅事,标所献人名衔于其下。”这里所说的“挂画”就是一种挂屏,而且开始有了题款。挂屏图像于洛阳邙山宋墓壁画、白沙宋墓壁画、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山西闻喜县金墓壁画中均可见到。

 

  毋庸置疑,挂屏对后来广泛出现的书画立轴装裱、陈设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实在宋代之前,古人在屏风上绘画题诗的形式就已多种多样。屏风画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博古图等。在屏风上作画题诗的习惯还流传至日本,其传统绘画“浮世绘”很多就是画在屏风上的。(邵晓峰)

 

编辑:陈佳

关键词:屏风 装点 宋代 造型 种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