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徐霞客游线标志地寻找与论证行动专题>申遗故事

重走霞客路、感悟霞客情

2015年07月30日 17:33
分享到: 

包明德:山水争留文字缘,脚跟犹带九州烟

  “平生为幽兴,未惜马蹄遥”。这两句杜甫陪同友人游历时所写的诗句,用来赞誉徐霞客是很恰当的,可说是他真实的写照。他怀着对祖国山河的浓厚感情和对各种知识文化强烈的渴望,从二十二岁开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排险克艰,在十二年里走遍十九个省市的几千个地方,而且都给予生动翔实的记录。《徐霞客游记》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徐霞客游线蕴藏着诸多文化精彩,徐霞客精神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徐霞客游记》的内容有风景的,有民俗的,有地质的,有地貌的,有生态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称得上是一部百科全书。而最珍贵的还是《游记》所体现的文化精神,这一点从他《闽游日记前篇》中就突显了出来。“十五里至将乐镜,乃杨龟山故里也”。从这两句话里,人们可以体察到徐霞客的游历,是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明确目标的。杨龟山就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有“闽儒鼻祖”之称的杨时。杨时是程颢最欣赏也最有成就的弟子,毕生钻研理学,著作颇丰。他对于理学从北向南,乃至向国外的传播和发展,都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由此可见,徐霞客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熟知和崇仰文化伟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徐霞客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将乐县,也让更多的人更加仰慕杨龟山。也让读者领悟到,文化是游走在《徐霞客游记》内里的精魂。

  除了文化精神,徐霞客品格的最大亮点是富于想象,敢为人先和冒险探奇。当年,他沿着水路刚到杜源,“忽雪片如掌”,走进将乐境内,已是“群峰积雪,有如环玉”的绮丽景象。遇到闽中这难得一件的大雪,特别是在春末初夏的时节,下雪更是奇观。这大大地激发起徐霞客的诗情与豪兴。下雪的天气很冷寒,城里的老太婆和乡村的男女们,都提着火炉或晒太阳取暖。而徐霞客却认为这是获得新感受,新体验,丰富自己,锻炼自己的难得良机。于是,他光着脚在山间的雪地里飞跑二十多里路。然后,“宿于山涧渡之村家”。对此,他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快乐。这都让人看到了徐霞客积极的人生姿态与生命活力。

  盖天地间惟有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很多哲人贤达,根据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成功经验,告诉人们必须有文明的精神和强健的身体,强调构建健全的人格,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汗漫九垓,遍游四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空白的人生,总是缺少磨难”。有一位作家以麦穗做隐喻,指出若要籽粒饱满,“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更是必要的,甚至蝗虫也是必要的。这所有的能让小麦汲取成熟不可或缺的因子,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从而警示人们,不要错过锤炼自己的机会,征服的越多,生命的分量越重。很多地方,是只有行走才能到达的。

鸟儿从空中飞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徐霞客走遍大半个中国,却是“山水争留文字缘,脚跟犹带九州烟”。《徐霞客游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重走徐霞客游路,学习弘扬徐霞客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培育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对于构建健全的人格,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党委书记\推动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和申遗研究,弘扬徐霞客精神顾问团成员)

  

 


 

王东林:有一些东西你走出去才能体悟到

  读书,坐着读还是走着读?其实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成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的求知模式,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叫做“游学”的传统,如孔孟之周游列国,司马迁之负笈天下,郑玄之往来周秦幽并兖豫之地……至宋代,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尤其是太学与书院之间,游学之士往来频繁,蔚然而成一种大规模蔓延的“风气”。

  游学,不仅仅是离乡背井远求名师,更包括观察自然与社会向实践学习的内涵。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从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中学习人的生存法则。如《易传》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之“飘风不终日,飘雨不终朝。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都是从自然万象感悟出来的至理名言。作为农业民族的中国,我们的历法、岁时节令、气象预告、生产节律、生活规律乃至歌谣农谚,都是从大自然观照而来。即使是绘画艺术,也要讲究“外师造化”,进而通过自己的消化、感悟而“中得心源”,才能提升艺术境界。

  明人徐霞客是一个走出书斋,远足天下的千古奇人。他通过实地考察去纠正经书上陈陈相因的错误。就是这样一位不图科举功名,没有显赫官位的读书人,凭着一部《游记》赢得自明末至今历代学者的崇敬。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徐霞客的科考方法和科学精神大加赞赏,指出徐霞客和宋应星是晚明新风气下诞生的两大怪人,留下了两部怪书,一部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另一部就是《徐霞客游记》,并认为后者是第一部“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感叹说:“是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

  徐霞客的远足之功同样得到国外学者的肯定。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进行系统分类的瑙曼早两百多年。”

  毛泽东主席1958年1月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到:“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好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认为“没有官气”的徐霞客,坚持实地考察,敢于否定权威、纠正经书,是“实践出真知”和党和政府“反对官僚作风”的生动教材。

  今年4月,我们循着徐霞客的足迹,对五省七县徐霞客游线和重点考察地进行实地勘测,以便寻找和确定可供申遗支撑的“标志地”。乘藉现代交通工具的人们,肯定无法想象一位古代徒步远足者的艰辛和旅途的凶险。徐霞客不仅是一位旅行者、科考者,还是一位探险家。我们涉过的崇山大川和尚未开发且没有照明装置的幽深的洞穴,让我们稍微具备了一点当年的“现场感”。

  我们是对着《徐霞客游记》去寻找现实空间的契合点的。尽管经过近四百年的沧桑变迁,时光抹去了一些岁月的痕迹,但游记描述的精准度依然是那样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虽然我们的“远足”远远无法企及徐霞客的“行走”,然而我们依然收获了很多属于今天的第一手信息。行走,总会给你不虚此行的收获、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

  上世纪80年代,笔者给本科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史》,说到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当时的教材一律持批判观点,本人还是斗着胆子说出了自己与教材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大大延伸和替代了人身体的功能和技能,从而导致了人体器官功能的退化,尤其是感应和感知的能力。笔者引述徐迟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中列举的材料说明问题,告诉同学,为什么大地震到来之前,包括昆虫、家禽、水族在内的动物们都会有种种反常的表现,而人没有?原因大概就在于动物们对大自然的变化有其“感应”,而人没有!据说练气功的达到一定境界时,能够看到许多奇异现象。我想也大概是气功能够将人带入一种自然状态,从而再度唤醒了人本身原有的一些感应和感知的能力。因而,对古人的一些论述,还是不要轻易否定为好,除非你有更鲜明的实证。

  实话说,现代人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已经变得很差很差了,在某些方面比动物朋友要迟钝、低能得多,与大自然的节奏几乎无法合拍,以致生出许多怪病出来。原因就在我们被现代科技的创造物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给“束缚”了、“禁足”了、“圈养”了!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作《改革中等教育议》,说到民国前“彼时一秀才,赴乡会试,三年一度,以交通之不便,近者数百里,远者数千里,经月累时,犹得以跋涉山川,冒历风霜,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其所以强身体而壮精神之道,非今日学校青年所能梦想。今日掩目于书本文字之中,放胆于朋偶罄咳之侧,体魄衰而精力糜,意志不坚强,情操不高洁,智能不开敏,而嫥嫥焉唯知从事于知识技能之传习。造诣有限,运用无力,根本已拔,妄希花果,亦多见其不知务矣。”这段说于上世纪50年代的话,似乎完全切中了时下中国教育的弊端。

  现代的中小学生似乎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了。课外除了读书就是上兴趣班学特长了。即使能够从休息时间里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基本上全都交给游戏、电视和手机微信了。以往,学校还会组织一些其实并不太远的校外“远足”活动,由于出过几件事,为了免于麻烦干脆停下来了或者被上级教育部门“叫停”了。你说这不是“因噎废食”吗?可是大家竟然都觉得废了也没有什么关系,因而也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有些家长,也会在合适的时间带孩子出门旅游,见识自然风光和社会风情。然而很遗憾的是,当今的旅游实际上早已经简化成了“旅与游”,似乎用“游走”更接近于时下旅游的情状。看看,我们有多少次的旅游不是那样急匆匆地“走过”呢?甚至在游人如织的黄金周里,就连“急匆匆走过”都是一种奢侈呢?这样的“远足”?不过是在一条由导游编制的“流水线”上的被动“行走”而已,除了收获了一堆照片供后日顾望外,还能够“收获”什么呢?

  我们的孩子还能够走出“圈养”,走向自然吗?甚至已过弱冠之年的大学生们,还能够像陶渊明那样来几回“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吗?我们的现代青年中,还会产生像徐霞客这样在行走中考察、在行走中著述的学者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求知的行走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从而“识天地之高厚,亲民物之繁变”。感悟自然并日新社会,学习知识并创造新知。行走的力量,可以令天下没有比人足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歩更长的路!(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江西师范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推动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和申遗研究,弘扬徐霞客精神顾问团成员


 

祝宝钟:立志、坚守与快乐

  4月22至23日,在推进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和申遗协调联络办公室的组织下,我作为“推动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和申遗”专家委员会与推进委员会的委员参加了徐霞客科考线路标志地寻找与认证行动活动,随考察组一行实地考察了河南登封境内的徐霞客科考线路。徐霞客于天启三年(1623年)仲春考察嵩山,并写下《游嵩山日记》。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选择了几个主要节点进行考察,经过跋山涉水,来到指星台,眺望万岁峰,遥想霞客当年“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重走在徐霞客当年曾经走过的线路上,每每行到山重水复、险要绝伦之处,就会有两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一是徐霞客当年为什么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要去探险?二是徐霞客为什么能够完成人所不能的伟大壮举?线路标志地寻找与认证行动活动归来后,我重又翻看了《徐霞客游记》,结合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对于上面两个问题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胸怀穷尽天下山水之志,是徐霞客不辞千辛万苦,跋山涉水去探险的原因。

  徐家本是江南诗书礼仪世家,其祖辈也曾入仕为官,徐霞客也曾经参加了科举考试,他本可以沿着科举考试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可是他为什么偏偏走上了千辛万苦、险象环生的科学考察之路呢?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他的母亲也鼓励他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到外面去游历吧!到广大天地之间去舒展胸怀,增加见识。怎么能因为她在家里,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里,无所作为呢?并亲自为他做了远游冠,以激励他壮行天下的决心。因此,徐霞客很早就立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雄心壮志。

  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道路千万条。徐霞客应试不爽后,并没有困在科举考试这一条道路上,而是选择了一条与当时社会潮流并不合拍的“问奇以名山大川”的独特道路。人生价值实现的道路本来就有多条途径,可是今天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单一,相当多的家长一心把孩子通过高考送进理想的大学作为人生成功的唯一目标,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我们的家长以及广大青少年为什么不可以学习徐霞客的精神,不为世俗的观念捆住手脚,去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开拓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二、持之以恒、贵在坚守是徐霞客能够完成人所不能的伟大壮举的原因

  人生目标一旦确定,无论遇到千辛万苦,也要坚持下去,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徐霞客历经33年的考察岁月,他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历经千辛万苦。他曾说:“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1640年,他重新返回家乡,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他用自己一生的艰辛考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世界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困难和成功是孪生兄弟。徐霞客把艰苦作为乐趣,以苦为乐,乐在其中。这是生活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生活。他在《游嵩山日记》中写道,向导告诉他大路从万岁峰到山脚下有二十里。如果从西沟悬崖溜下来,可省一半路,但是路非常险峻。他听了以后大喜,“亟从之,遂策杖前。”一个人把艰苦和危险视为快乐,这是一种堪与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相媲美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要什么人生目标不能实现?

  “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和平年代,物质丰富的当今社会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广大青少年普遍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让他们重走徐霞客科考线路,去亲身感受一下四百年前一位伟大前辈的精神,不但会对他们健康成长十分有利,而且还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让广大青少年了解徐霞客精神,学习徐霞客精神,让他们重走徐霞客科考线路,就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非常好的途径。

  著名诗人汪国真曾经在《山高路远》写道“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当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再重走一下徐霞客科考之路,去领略祖国山山水水的壮丽。只有亲身体验祖国山河的壮美,才会对她爱得深沉。(作者系天津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推动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和申遗研究,弘扬徐霞客精神顾问团成员)


 

任小玫:徐霞客游线复兴的使命与行动智慧

  1630年,我国游圣徐霞客(1587-1641)他“天趣旁流”,经过了江西广丰,世人于是在《徐霞客游记》里得见其详细记载;385年后的今天,这里成为江西省首个申报徐霞客标志地认证的县区。“努力向前,蔚为国用”(孙中山语),因此在推进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与申遗协调联络办公室(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政协报社、浙江省宁海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11月25日在京发起成立,后徐霞客研究会也在之后作为发起单位参与其中)的组织下,由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吴加安率队,“徐霞客粉丝”的我随同全国政协委员王东林、江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家骅、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祝宝忠、推进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与申遗协调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修菁等一行,追随徐霞客的脚步,前往广丰铜钹山白花岩、广福寺、十都大屋、天桂岩等地开展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考察。

  举目所见,“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王东林教授兴致勃勃地带路探宝。之后大家各抒己见,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作出了积极的肯定;并从文本解读和史料依据两方面着手,为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出谋划策,提出了颇有助益的建议。

  人总是有足够的惰性的;不然,何需日课,何需禅修,以及暮鼓与晨钟的敲打?一个个特殊的时刻,就譬如这次为徐霞客游线复兴而鼓与呼的关键节点实地考察,也有这种给力的意味——对徐霞客及其游记,我们不能“悦其解颐,忘其猛醒”:徐霞客他本身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实践者。去年9月份,由于国家图书馆举办缪荃孙先生(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立者)纪念活动的缘故,本人写过一篇名为《徐霞客和缪荃孙:中国碑拓文化传承的两座丰碑——纪念徐霞客出游400周年暨缪荃孙诞辰170周年》的文章,从“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孟子》)的角度看二位的古碑情,涉及碑刻、拓本与收藏,当然了这只是文物领域小小的一个方面。吴加安先生以及其他前辈先进的近身指导,更强化了这一认识。何况在铜钹山白花岩片区,他似乎不经意的那么一瞥,就建议说广福寺后来搭建的饭棚里的岩石处有那么一处题刻,值得当地相关人员探索与发现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而又能在执行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与体会。对徐霞客、对徐霞客精神、对徐霞客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以及对何谓“徐霞客游线”的认识把握,我们一定要贯彻始终。准备工作,有别于正式启动程序后的实际操作,要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为宗旨。“要保护好文物,让人民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习总书记用如此富有诗意的话语,为我们指明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旨。有理由相信,我们目前的行动本身亦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并且确如全国政协委员张廷皓先生所说,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统一,需要搭建专业与行政整合发挥作用的平台,需要兼顾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需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各徐霞客综合科考标识地所涉及的保护与利用关系,以服务于国家线路申遗的有序化。

  本人正式参与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工作(兼职)近十个年头了,深知其中的分量和重要意义,譬如说国家旅游日的创立。个中辛苦唯有自知,不过好在“工蜂有舞唤同行,始于蜂巢化于群,途中苦厄终得蜜,博物张华精气神”。而这种清晰的成长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境遇。也希望把变成熟为成长的感觉传达给更多的小伙伴们。也因此,本着虔诚的心情,提议如下几个灵动的行动方向:

  (1)注重“古早味”。首先,尊重古籍整理的专业惯例,所参考与引用的古籍,尤其是《徐霞客游记》,一定要是带专名线的那种,这样专有名词(包括“大寺”等非确切地名等)都一目了然。其次,要重视各级方志,而且是闽、浙、赣三省的文献。另外就是舆图的参考价值,譬如说葛剑雄先生的尊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要注意晚明的行政区划与山川样态,而不仅仅是现代的模样。

  (2)注意主观表述中的客观事实。譬如说“闻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趋之,况其近也”,远不只是心情的表达,衬托出神州江山的美丽(可以用来做当地的宣传语)——这句于我看来更是找路线、寻坐标、核距离时的GPS参照。

  (3)重视同时代的关联性(徐霞客和他的朋友圈)。黄道周是徐霞客最好的朋友,他又与同处铜钹山景区的九仙山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因此,循此思路,古建筑本身也可以互粉,可以作为“足尖下的中国”共时性的见证物。

  (4)多留神碑刻题咏。对天桂岩题咏,目前尚存疑,需进一步论证。是否为徐霞客手书,我们可以联合力量再探讨与测定一下,因为毕竟云南博物馆里现在还留有徐霞客手书的真迹。另外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处,文物保护规划要做,并建议单列碑刻拓片项,而在此之前依照“最少干预原则”尽力维持现状为宜。

  (5)不是题外话的题外话:洞穴探险胜地(如天桂岩),在地质旅游方面,日后可以延请洞穴专家来做,这样更能“既广又丰”、“既厚又火”。

  “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泰戈尔语),庆幸的是徐霞客留下了在广丰的踪迹。那么对我们来说,凡经手过的,理当力尽查疑补缺乃至锦上添华之责。

  “时间并非只是现性的存在,它具有并置性和空间性。历史并非只是过去,人并非只生活在现在,而是活在传统的河流之中。”这句话叫我记住了时间的哲理。“金字塔如果拆开了,只不过是一堆散乱的石头;日子如果过得没有目标,就只是几段散乱的岁月,但如果把一种努力凝聚到每一日,去实现一个梦想,散乱的日子就积成了生命的永恒。”后面这句激励语,除了在这个碎片生存化的时代更有一层深意不谈,让我们意识到了,目前所做的其实就是在穿美丽的珍珠项链的事儿。

  时光如锈,岁月结茧。让我们一如既往,在学习中提升认识,继承传统;在践行中发挥作用,提高能力;在思考中深化责任,实践创新。并唯愿以此众志成城,知行合一,惜时如惜金,激荡共振新的征程!

(作者系推动徐霞客游线遗产保护和申遗研究,弘扬徐霞客精神顾问团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新编辑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