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周尚仪:融合与传承 建立中国自己的“金工”学科体系

2015年08月04日 13:49 | 作者:王林娇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 

  导语:对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艺术工作室而言,从郑可先生的提出1985年建立工作室,到如今规模且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具有国内外有影响的金属艺术专业,见证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如何把中华民族优秀的金属工艺和民间艺术传统融入到现代金属艺术的学科再建设中,促进和形成行业与院校间的互动发展,则是周尚仪一直在努力尝试的路。

 

金属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教授 周尚仪

 

  2015年4月8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纤维、玻璃、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打破了一段时期来行业与院校之间的存在有一定间离的局面,用机构和组织的方式有效构建一个行业与院校互动合作的平台,充分表明当今中国金属艺术正在兴旺蓬勃的发展。

 

  铜画:中国金属艺术的学科雏形

 

周尚仪《鹤语》

 

  雅昌艺术网:其实如果我们试图来理清中国金属艺术的学科建设,中央工艺美院是最早的发源地,以及后来合并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对于这段时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以及中国金属艺术在早期的雏形是什么?

 

  周尚仪:回顾这段历史,首先要从我的老师郑可先生谈起,他曾经在法国国立美术学院和巴黎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受到廖承志先生的邀请,郑可从香港回到大陆,带回来了国外先进的的造币设备和金属工艺。后由于受到当时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一直到1977年,郑可才重新开始从事专业教育。在郑可的倡导和坚持下,用近十年的努力, 1985年我院的金属艺术专业成立,这是国内艺术学院里的第一个金属艺术专业。遗憾的是郑可先生在1987年的时候就过世了,刚刚有了学科概念的时候先生离开了热爱的事业。作为郑可工作室的学生,跟随先生的“航海教学”,带我们去宜兴、安徽等地下工厂,最早先生启发指导我们使用陶瓷和金属结合来创作首饰。1985年金属艺术工作室创建后,我们就一直延续下来金属艺术的教学,并且不断完善、发展,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

 

周尚仪《亚马逊》

 

  雅昌艺术网:我们也了解到周老师您最早其实做雕塑的,金属其实最早是作为雕塑的一个材质,那在清华美术学院金属专业怎么样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学科或者是专业?也就是说从敲铜画到现在这种系统的教育,是怎么形成的?

 

  周尚仪:感谢郑可先生的“通识”教育和“一专多能”的培养,使我们学生具备较好专业素质和适应能力。我是50岁之后从雕塑转到金属艺术专业的,面对郑可先生过世之后,留下刚刚建起来的工作室,自己有一种责任感。我就和我爱人商量,我想主攻金工,即金属艺术专业。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也在思考雕塑和金工的差别,在雕塑专业里金属材料是雕塑造型的一种成型的方式和手段。但在金属艺术专业中从金、银、铜、锡、铁等等不同金属材料、不同工艺技巧,到不同的功能诉求、不同的创作主题、制作工艺流程和艺术效果等等,因材、因艺、因技的不同,就是一个金属艺术的品种。比如锻造浮雕和器型、景泰蓝、花丝工艺等等,金属艺术是完全一个独立的学科。当时就是抱着这种想法,一心想把金属艺术作为独立的学科保留下来。为此我一直研究、分析、梳理金属工艺的种种属性、特质和规律。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制定上投入很大精力,不断尝试、修改到完善,形成现在比较完备的金属艺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形成以手工锻造、小型铸造和一些以设计与工艺为特色的课程,注重“走出去”“请进来”,开放式、平台化、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金属艺术专业人才,为中国金属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积极的推动。

 

周尚仪《太平洋》

 

  雅昌艺术网:那当时工作室主要创作的作品是?

 

  周尚仪:我们工作室开始最大的创新是手工锻造浮雕工艺,汲取了民间金属“錾花”工艺,再加上郑先生低浮雕技巧,形成“手工锻铜浮雕”课程。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去大同一个制作火锅的金属制品厂实习,发现工人在火锅的盖子上錾刻了一些凸起的龙凤装饰浮雕,十分令人喜爱。这种民间金属工艺与郑先生教的低浮雕的手法确有相同之处,于是回到工作室用铜板尝试了一下,在这期间工作室的其他老师也在尝试,都得到较满意的效果,再现了民间“錾花”工艺的艺术魅力。于是作为金属艺术专业的课程走进课堂,从粗犷到细腻、从小型到大型的锻铜浮雕壁画都能表现,并通过教学逐渐传播,一大批锻铜工艺厂应运而生,形成至今仍十分兴盛的产业。这也是我们一个小小工作室教学对金属艺术产业化发展做的一点贡献吧。

 

  我们除了锻铜浮雕课程,还开设有金属材料设计课,当时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很多,我就带学生骑车去买那些自己需要的金属机器零件,用编织袋驮回来,根据机器零件适合形来进行焊接创作。因为当时只有电焊机,这个课上起来是挺艰苦的,每个学生焊完一天下来,脸上和脖子上都是黑的,但课程的收获还是挺大的,比如说用废旧的铁钳、齿轮等焊接成的“甲虫、虾兵、螃蟹”等,有的学生到现在还很喜欢这种制作工艺,有位学生用金属各种零件焊接作品“四神”很受大家喜爱。这个课程为废旧金属零件的再利用找到艺术价值。另外我经常跑工厂去调研与师傅探讨,希望有适合教学的铸造工艺,经过几年的努力,2006年左右我们借鉴民间首饰铸造的工艺开设了小型抽真空铸造工艺课程。使工作室的教学具有了锻和铸工艺都比较全面的教学板块。

 

  学习与融合:初建“金工”学科

 

《永远盛开的紫荆花》1997 香港

 

  雅昌艺术网:工艺美术的确是在那个阶段,包括行业都陷入到一个低谷时期,内销途径缺失,院校更是陷入到这种困顿中,正如您所说的,《紫荆花》这个作品等于是让学校看到了工艺美术的价值。

 

  周尚仪:当时接到礼品工程设计任务是1997年1月,应邀参加设计方案的共七家单位的几十位雕塑家,然而对于这尊国宝级的礼品雕塑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起初谁都心里没谱。当时我和常沙娜老师还有两位老师一起到香港去实地考察,当时还没有会展中心,还在填海,说实话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香港和深圳街头到处是紫荆树,大树上开满紫罗兰色的花朵,给我这个北方人很大启发,我想是不是可以用这种南方独特的紫荆花来设计呢?用金属材料来制作,会表现出花的轻盈感。于是我拍了很多照片,回来之后就立刻着手与爱人一起设计,克服各种造型上的难题和技术问题,每一次筛选都是伴随着更精确具体的意见再修改,最终确定的版本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会展中心的《紫荆花》的作品。当时学校的反响还是挺大的,确实对保留我们的专业起到一定的作用。

 

周尚仪 亚太会议礼品《连理盘》

 

  雅昌艺术网: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合并之后,金属专业就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了吗?创作从铜浮雕转向了首饰了吗?

 

  周尚仪: 2005年美院在清华建了一栋大楼,使我们原来的工作室得到极大地改善,金属艺术专业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真所谓“鸟枪换炮”了的感觉。当时工作室五米高,没有二层,冬天要穿羽绒服工作,后来一点点的建立起二层,根据教学课程的需要添进了锻造设备、铸造设备和各种机械设备,才有了现在的雏形。课程设置也不仅仅是敲浮雕和焊接了,但从整体教学来讲,还是以手工锻铜浮雕作为金属艺术专业的入门课程,让学生对金属艺术有个很好的认识开端,体验制作工具“錾子”和锻打的手工劳动,激发师生们动手实践的热情和乐趣。现如今我们已开设了金属器型、金属饰品、金属首饰等课程,很多优秀的作品参加展览,获奖或收藏,也是对我们的付出的一种回报吧。

 

中国网球公开赛奖杯

 

  然而,如何使我们的专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专业、行业乃至社会和国际产生更大的影响,一直是我想做的。学校间、行业间、社会间互相沟通联系、互动合作的格局和新平台,是推动中国金属艺术发展的一大着力点。为此,我们从2009年开始,策划组织举办国际金属艺术大展和学术论坛,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4次,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业内品牌展览。

 

周尚仪教授在格拉斯哥美术学院教学中

 

  雅昌艺术网:就您的观察来看,国际金属艺术的基本状况如何?欧洲和日本在金工上的区别是什么?

 

  周尚仪:借助国际金属艺术大展的平台,我们请到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上百位著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使我们对国际金属艺术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欧洲、中东、亚洲的中、日、韩等地区和国家的金属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至今仍然发展有序深受重视。欧洲大多美术设计学院均设有金属艺术(包括首饰)系或专业,其设计风格现代、时尚、创新。比如我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交流上课,他们在教学中主要是几何形的造型,注重作品的观念性的理念,并非常注重市场化,激发学生设计制作一些饰品参加一些活动,就地买卖,让学生很快接触到社会的需求。那些手工传统的工具仍还在,但是教的很少了。

 

周尚仪 《珍珠湖》

 

  相比之下,日本金属艺术更讲究的是细节的东西,是个比较严谨的内在工匠精神的教育,他们对工艺的过程一丝不苟,善于研究和发明新的工艺和材料。仅在东京艺术大学里的金属艺术专业就分为铸金、锻金、雕金三个工作室,其中东京艺大的校长宫田亮平先生工作室是专门铸金的,和雕塑分的特别清楚,雕塑就是打木雕、石雕、泥雕等,铸金就是翻模铸造,并带研究性的。锻金就是手工锻造的各种工艺,雕金主要是镶嵌、珐琅等装饰工艺。我们吸纳了欧洲和日本的经验,集大成,并立足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基础上,构建起我们学科的特色。我们金工由两个工作室组成,一个是制作首饰的工作室,一个是锻造、铸造、焊接等工艺工作室,学生在两个工作室穿插着上课。因为在做创作时需要锻造、铸造、镶嵌等各种工艺互相配合,技术相通,不能分割,在欧洲多个学院也是这样。现在国内艺术院校都在发展这个专业,我们工作室已成为大家参观的一个样板。

 

学术讲座

 

从左到右依次为 周尚仪、伯明翰城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副院长Pro. Raz Barfield、珠宝学院院长Pro. Gaynor Andrews、王晓

 

  雅昌艺术网:其实您是把民间工艺和民族的手工艺融入到金工的范畴里来。再把日本、韩国、欧洲的手工艺理念融合,打造一个中国式的金属艺术教学模式。

 

  周尚仪:我觉得最朴实、最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吸收民间艺术的精华,好的精华往往就在民间,在你身边。只要是好的工艺方法,值得去发展下去的工艺,就要去学习吸收。一个真正手艺人并不是独守自己的技术终老,我希望把民间的工艺大师的精华传承下去。比如我们工作室开始教学的源根就是民间的“錾花”工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发展了中国自己特色的金属艺术教学。另外,请好的外教来上课,我想如果自己出去学习是自己受益,但是请一个外教来授课是整个工作室的师生受益。这些年来我们请过日本、韩国、挪威、英国等学院的教授来授课,学到不少新的思想和技巧,同时也有互相学习传播技艺的作用,我的想法就是能让更多的人把金属艺术扩散、扩大,让中国有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学到这些东西,也是一种爱好、一种修养。

 

  传承与合作:行业与院校交合的“金工”学

 

周尚仪《大宋风尚系列》

 

  雅昌艺术网:其实您是把金工这个专业学科打造出了一个新的格局, 新的艺术理念与传统工艺融合,将学院教学与行业发展融合,比如和工艺美术协会成立的三个专业委员会 ,您会有哪些举措?

 

  周尚仪:时逢中国工艺美术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转型期,我们与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合作,与国内金属艺术行业、工艺美术大师和专业学校共同努力成立了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以前协会是以企业为主,当我们和王山秘书长讨论此事时,得到他的特别肯定,协会大力支持并希望院校的进入和企业互动。目前企业与艺术院校有点两级分化,如设计和工艺的问题,一方强一方弱,从这一角度考虑,应让两者优势互补,综合优化。让企业和学院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时不我待,需要一个能引领全国金属艺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机构组织协调、创新发展。

 

  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使学院与企业构建起一个大平台,使各种资源得以价值最大化的整合,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展开工作,着力于将专业院校的设计优势、研究优势和学术优势,推动企业设计水平的提升和产品的提升模式。着力于企业的技术优势、科技优势和产品优势,促进学校专业实践和作品到产品的有效转化。着力于专业学院、行业企业和社会市场的交流联合,推动金属艺术行业由传统文化领域向创意产业领域的升级。通过艺术展览、学术论坛、行业培训及社会服务等各类活动的展开,打造金属艺术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品牌,进一步扩大中国金属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努力建构和形成中国当代金属艺术的风格和特色。为了实现我们的这一目标和理想,需要广泛吸收业内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和不懈努力奋斗。包容、开放,不断创新,中国金属艺术的前景令人期待,一定能再现辉煌。

 

周尚仪《大汉风尚系列》

 

  结语:对于中国工艺美术而言,我们必须承认现在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一度“失语”的院校在这个阶段中,如何能够和行业间进行合作,从中寻找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工艺,用学院式“再传承”,这成为周尚仪在建立中国自己的金工学科时的思路。而传统工美大师自身也亟需转变,从工匠转向艺术家,如何在这两者架起桥梁,周尚仪显然有着更多的思考。(王林娇)

编辑:陈佳

关键词:周尚仪 中国 “金工” 铜画 院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