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血战腾冲:中国军队第一次从日军手中夺回城池

2015年08月07日 11:08 | 作者:余戈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944年9月14日,躺在腾冲街巷内等待送救治的远征军伤兵。在战斗中,美军军医协助中国军队开设了野战医院,战场救护工作甚为得力。

  1944年9月14日,躺在腾冲街巷内等待送救治的远征军伤兵。在战斗中,美军军医协助中国军队开设了野战医院,战场救护工作甚为得力。

 

 

  1944年的滇西抗日反攻作战,主要战场大致集中在松山、腾冲、龙陵三处。

  这是当时日军代号为“龙兵团”的第56师团在滇西三角防御体系的三个支撑点。对于这三地之间的关系,一名在龙陵战场幸存下来的日军主计军官(后勤会计人员)石川颱一,曾在其回忆录中形象地绘图比喻其为“双头龙”:松山、腾冲是两个“龙头”,龙陵以西沿滇缅公路延伸到芒市、遮放、畹町,为“龙身”。

  借这位日军主计军官的比喻,远征军滇西反攻最后的战果,就是斩断了两个“龙头”,砸烂了一段“龙身”,最后,日军拖着血肉模糊的残肢退缩到缅甸去了……

  中国远征军欲攻取腾冲,必先征服高黎贡山,其时日军防御前沿已经推进到这座平均海拔3300米的险峻山系。高黎贡山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障,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过怒江后,首先要仰攻这道屏障,而后才能进入龙川江、大盈江谷地,以重兵合围腾冲城。

  高黎贡山,被当时的美军喻为“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攻打高黎贡山被喻为“云层上的战斗”。战时,中国军人在凄风苦雨中饥寒交迫,官兵因冻饿而死者甚至超过了阵亡人数,那是“也许只有中国人才能坚持下来”的战斗。

  腾冲城始建于1448年,后明代戍边军民又将其修筑成一座石头城,异常坚固。日军侵腾后,城内居民多数都遁入深山避难,留居城内的当地人不多。

  日军从高黎贡山收缩后,转入城内及其外廓负隅顽抗以待援军。攻克高黎贡山后,我军即转入腾冲围城作战。

  蜚凤山之战

  腾冲城外围的战斗,攻夺蜚凤山是一个典型战例。

  蜚凤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海拔仅1800多米,但却正卡在从北方进入腾冲的公路边,为腾冲外围前哨,既可率先阻敌又可发出预警。于是,日军守备队长———第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令第3大队第7中队的一个小队配属一个机枪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据守,实际兵力仅有40余人,由副岛秋雄准尉指挥。

  蜚凤山状如哑铃,两个山头西高东低、中间略凹,西面的山头在当时的军用地图上被标注为5138高地(以英尺计量———笔者)。7月2日,从中路向腾冲城推进的第198师第592团,率先向蜚凤山攻击,当晚与敌发生激战。至3日晨,将该山东部占领,残敌西退,与5138高地之敌会合,据守不退。此后,第36师第108团加入攻击。

  该师参谋长胡翼烜回忆:

  7月4日清晨,师长李志鹏将军偕配属本师之重迫击炮团团长廖活民,同往前方指挥所,指导第108团(团长李丁陆)攻击腾冲外围据点蜚凤山(标高5138)敌军阵地。我重迫击炮、81迫击炮及60迫击炮集中猛烈射击,掩护步兵前进,经数度冲锋,官兵颇有伤亡。右翼攻击队第1连连长沈世昌负伤,攻势陷于停顿。下午1时许,续调预备队部分兵力,继续攻击,近黄昏时仍未奏功,双方彻夜对峙。

  防御蜚凤山的日军仅副岛准尉指挥的40余人,居然能与中国军队前后近两个团对峙两天。如按李志鹏战报,4日日军已伤亡约20名,那么阵地上所剩不过20人,如何打不下来?

  对此,集团军杨福纳参谋的回忆,似乎能让人管窥日军战斗意志和战术素养之一斑:

  我第36师在7月中旬(应为上旬——笔者),派一个团的兵力仅四五百人(因当时兵员伤亡,未获补充———原注),由东、北、西三方进行包围攻击,并以师之山炮营(应为集团军配属的重迫击炮团——笔者)直接支援。第一次之拂晓攻击并未奏功,因日军之射击纪律极佳,非待我攻击部队进至其阵地前方百公尺之内,决不开枪射击。因之,当第一次攻击时,我部队虽轻易破坏敌之障碍物,进至阵地前缘准备发起冲锋时,敌军以猛烈火力行急袭射击,使我军伤亡惨重,攻击顿挫。

编辑:曾珂

1 2 3 4

关键词:血战腾冲 中国远征军 第一次从日军手中夺回城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