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看完国展吐点“槽”

2015年08月17日 10:48 | 作者:俞越 | 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 

王登峰(北京) 节录陈继儒《小窗幽记》手卷(局部) 22×248cm

王登峰(北京) 节录陈继儒《小窗幽记》手卷(局部) 22×248cm

 

  不论是“点赞”或是“吐槽”,“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如期开展了。作为书法界的“奥林匹克”,第11届国展虽然从评选开始便一直饱受争议,但仍吸引了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前来观展。8月10日开展当天9点不到,中国美术馆前便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目测约有上千人在排队等候进入展馆,如此盛大的状况也让记者吃了一惊。据了解,开展第一天,仅中国美术馆就接待了6000余人次参观“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几乎达到展馆容纳量的饱和。看来展览是否具有吸引力,似乎还是要靠数据来说话。

 

  在9日举办的预展仪式上,最具创意的就是播放了国展评选时的影像,据了解,这样的举措是第一次。虽经过剪辑,但每位评委、监委、观察员和工作人员的状态都是真实自然的。也许是因为质疑评选的公平和过程,才把视频搬出来;就像因为质疑国展变成“新人展”,学术不过硬,加入了“当代书法名家展”和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书法特展,国家图书馆典藏碑帖善拓书法特展、敦煌遗经书法特展、近现代名人手稿特展和故宫的“石渠宝笈”书法特展,感觉很像是主人为迎合客人的口味,烹调出一桌美味佳肴。其实也没有必要去揣测,毕竟享受到这桌丰盛大餐的人是每一位热爱书法艺术的观众。

 

  吃大餐还有配菜,8月10日下午及11日,中国书协召开了3场“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学术论坛”,邀请有关学者、专家、评委、作者、媒体,围绕“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与创作研究”、“当代书法文化研究”、“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书法”进行发言和讨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可以看出,大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可说的太多,要说的也太多。比如,“国展‘新人’辨”、刻字和人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大家的关注,可以说这场论坛记者是认认真真地从头听到尾,许多观点更是切中时弊,给人以启发。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论坛要定期开,有了压力,便会从浮躁中沉下心来,认真思考,而不是交差了事。

 

陈杰(山东) 节录《王澍书论》册页(局部) 40×330cm

陈杰(山东) 节录《王澍书论》册页(局部) 40×330cm

 

  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甲骨文金文集粹特展”时,听到一位小朋友说:“有《兰亭序》吗?”可以看出这位小朋友有一定的基础,书法传播工作已经有所进步,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远远没做到位。有名的、经典的书法典籍不止《兰亭序》,而同学们只知道这一部。

 

  在10日召开的国展论坛上,张继《从十一届国展看隶书取法的变化》的发言中,便提到了近些年的隶书的写作过程中,取籍单一这一问题,他认为可以从其他非经典的古籍中取法。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古籍真迹难寻,且真假难辨,此次“国展”,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故宫的联动,展出古今经典之作,对于广大书法人无疑是个福利,更希望书协及各博物馆能多创造类似的机会,让大众能更近距离接触到这些作品。

 

  提一个小建议,古籍和甲骨文、金文作品中,生僻字实在太多,别说是普通的观众,很多是连专业人士也不熟悉,希望能在标识牌上,为一些生僻字标注拼音,就算不熟知作品的缘由,但至少把字先认识了,可否?(俞越 )

 

编辑:陈佳

关键词:国展 吐点“槽” “全国第11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