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游涵:关注“童年伤害”

2015年08月19日 10:37 | 作者:游涵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刚刚过去的一周,中国传媒大学女研究生被杀害事件引各界惋惜。希望这样的青春凋落不只是舆论短期内的一场谈资,而是换来更多的反思及教育工作的改进,是各方能从自身做起,真正关注走进生命这扇门之后这个生命体的健康成长,探求教育的最终目的。

  ——编者

 

  背景

  8月11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8月9日只身前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参加同校2010级音响导演专业毕业生李斯达剧组试戏后失联的中国传媒大学2010级表演系学生周某某,遗体被找到,杀害她的正是同学李斯达。

  令舆论哗然的是,当警方审讯中问及李斯达为何杀害周同学时,李给出这样一个缘由:“毕业后事业不怎么顺,钱不怎么够花,自然就会有一些自暴自弃的想法。今年6月开始,萌生了约女孩出去寻求刺激、发泄一下的念头。”同样的念头,李斯达去年赌气没有去参加毕业答辩,从学校只拿到了结业证书。

  后经媒体报道,李斯达的成长脉络和性格特质也逐渐清晰。

 

  家教严格

  李斯达的一位小学同学表示,曾在随家人串门的时候目睹李斯达被他的父亲暴打,又经常听到同学们议论,李斯达有时会被罚站在家门外一整晚。在这位同学眼里,李斯达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是被家人逼的。

 

  有天分和才华

  在多位李斯达同学眼中,他有才华。一位初中同学表示,“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有点特立独行。元旦晚会吹笛子把全班人都震惊了”。据这位同学透露,李斯达的母亲是他们所在中学的一位生物老师。李斯达初中期间,还参加过航模比赛,拿过冠军,并且自学过钢琴。他的一位大学同学介绍,他在拍片、剪片、客串演员等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还曾担任学校“戏剧之夜”评委。

 

  行为怪异、不愿遵守规则

  在被媒体公开的李斯达人人网个人空间里,在个人标签中他写道,“最喜欢钢琴,最大的缺点是不愿遵守规则。”

  在李斯达的几位同级、同班同学看来,李斯达张狂又怪异,“生起气来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哪怕让他明天去死。”据一位同学记忆,李斯达读书时挂科不少,连专业必修课都不去上。另有同学表示,李斯达曾经裸奔下楼洗澡,在楼道里大哭。“有一次他走路走着走着,开始学狗叫。上课时,他有时会突然站起来走来走去,或者坐到第一排桌子上。有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和老师在课堂上起了争执,他干脆站上了桌子。”一位与其一起军训的同学回忆,新生入学军训时,李斯达曾私藏尖刀。

  媒体公开的李斯达的人人网个人空间部分内容中,充满了杀戮的主题。在2012年3月到6月期间,他发了多条与杀戮有关的内容,包括“以我一命,换你昨天”、“我喜欢不要那么多感情的作品,最好是无尽的杀戮”、“死在睡眠里”、“原不原谅是上帝的事情,我只负责杀掉你”。

 

B20150819003-zx11

 

  从媒体报道的李斯达案情中,可见到两个李斯达,一个是聪明的他,另一个是极其叛逆的他。当两个他相遇的时候,撞出的是让外人看起来“喜怒无常”、“有些怪异”的他。

 

  心理学对精神分析中有一项著名的理论:一个人的性格早在6岁前就已经写完大纲,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喻为一本书,那么童年就好比是目录。按上述理论,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李斯达的成长经历:据他的小学同学说,他看到李斯达小时候经常遭到父亲打骂,还看过其父把他关在门外一晚;另外,同学说,他的母亲是位生物老师。可想而知,当一个男孩子长期与暴父和才母共处时,其身上必然同时具备父母的双重特质,那么同学对他的各种描述,以及他后天的一系列反常表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暴力拜父亲所赐,聪明为母爱所赐。

 

  其实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如李斯达一样的男生,以及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甚至许多家庭正在重复着他们家的教育方式,所谓“棍门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里”之类的教条,如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且不假思索地贯穿于大多数父母的言行。

 

  在平时的讲座和咨询中,我常听有些父母说,自己也不想打孩子,可那股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还有的说,“他不听话,你又能怎么办?”

 

  可难道他们教训孩子的理由都那么充分吗?就算是为孩子好,他们的理由都站得住脚吗?

 

  我曾经到少管所与一个少年交流,他说有一次母亲打他,他不解,问母亲缘由,母亲说:“我现在不高兴,只能拿你出气!”这位母亲一定不会想到,自己当年不懂得控制情绪的随意行为,潜意识间给儿子传递的是这样一种行为逻辑:“当你有气时,可以找弱者发泄。”

 

  从上述这些父母的行为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教育逻辑:他们把暴力、急躁、简单、推卸责任等经验传递给孩子,而所有的理由背后,他们似乎更忽略了一件事:孩子的感受。换言之,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打骂孩子,那个炸弹,此时此刻被缔造出来了,就像希特勒之所以如此仇视犹太人,只是因为小时候,母亲经常暴打他,而母亲家有犹太血统。

 

  发展心理学认为,一般来说,一个的人格形成期约在12岁左右,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换言之,如果在青春期仍未及时处理童年阶段性格形成期时的不良情绪,那么对大多数人来说,性格特质就极难改变了。

 

  诚然,一个人的情绪需要出口,有些父母打骂孩子,其本质原因并非孩子不好,而是他们需要一个情绪出口,可孩子呢?那些貌似老实本分、内向厚道的老实孩子,他们真的就被父母打服了吗?他们真的就被改造成功了吗?他们真的浪子回头了吗?

 

  有调查显示,孩子能接收到的父母信息,7%靠语言本身,47%靠父母的情绪语言,46%靠父母的肢体语言。基于这样的研究发现,家长在举起手和张开嘴之前,能否看到自己的言行本身正在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回想一下,无论是马加爵、药家鑫,还是李斯达,他们的童年哪一个不是在看似平静、性格内向,又身心积存了大量的童年伤害———那些皮肉之苦和心灵羞辱中度过的?而那些久存的岩浆一旦被本能的欲望和二次伤害激活,便会一发而不可收。那么,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为什么还不能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敲响警钟呢?

 

  (作者为旅美心理咨询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游涵 童年伤害 心理学 家教严格 教育逻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