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张炯论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艺的伟大精神:铭记历史 全民奋起

2015年08月24日 08:10 | 作者:张炯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铭记那战火纷飞、全民奋起的年代

  ——论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艺的伟大精神

  演讲人:张炯

 

1

 

▲张炯

  ■演讲人简介:

  张炯先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著有专著和评论集《创作思想导向》、《毛泽东与新中国文学》、《文学多维度》、《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文学透视学》等20余种。主编有《中国文学通史》12卷、《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卷、《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书系》12卷等。出版有《张炯文存》10卷。

  编者按:

  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中,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电影等文艺作品发挥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时光荏苒,这些文艺作品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力,许多经典更是成为我们铭记历史、纪念思考的象征,而这段历史岁月今天仍然为文艺家们所书写……本期讲坛邀请著名评论家张炯先生讲述反法西斯文艺所蕴含的精神与品格。

  ■精彩阅读:

  □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把中国文艺的战斗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使文学在动员全民抗战上起了极大的精神鼓舞的作用。

  □就像坚固的磐石在任何打击下不但不变形,而且会发出耀眼的火花一样,人民英雄也在非凡的斗争中迸射火星,茁壮成长。这样的英雄形象在文艺作品中得到热情的描写和表现,理所必然。

  引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虽然已过去70年,但那战火纷飞、全民奋起的年代,它的历史岁月和文学艺术表现,仍然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也会永远被世界进步人类所铭记。这场由德意日法西斯轴心挑起的战争,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并且最终以侵略者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各国联合战线的胜利而结束。这场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带来空前的考验和锻炼。河山沦陷,民族危亡,使百年来不断蒙受侵略的中国人民惊醒起来,走向团结战斗。我国文艺家也奋起投身其中,并使这场战争悲惨而壮烈的画卷以及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气概和业绩,都深深地留存在半个多世纪来的中国文艺作品中,特别是留存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50卷和《大后方文学书系》、《解放区文学书系》等大型丛书和大量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电影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别是我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20世纪文学艺术所描写的最重要的题材之一。这方面的作品不仅燃烧着血与火,也燃烧着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非但当年鼓舞全国军民去浴血奋战,而且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去为反对邪恶的黑暗势力,追求美好光明的未来而斗争。

  充满战斗性的文学艺术

  只有奋起抗击,才是对侵略者的最好答复。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文艺空前地加强了自己的战斗性,成为时代的战鼓和号角。

  我国有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但忧国忧民、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却总如长虹一样贯穿于国家漫长的文艺史中。反法西斯战争使中国人民和文艺家在惨烈的经历中痛感必须团结起来,必须以笔当刀枪。这场战争中文艺战斗性的加强与我国文艺家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大团结分不开。抗日战争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1938年3月27日,经共产党员作家阳翰笙等的多方协商筹备,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由国民党员邵力子担任主席,500多位文艺家出席会议,并选出郭沫若、丁玲、老舍、胡风、巴金、朱自清、田汉、郁达夫、胡秋原、陈西滢、张恨水、茅盾、夏衍、张道藩、王平陵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出席讲话。由于文艺界走向大团结,就有可能同仇敌忾,共同把笔锋对准日本侵略者,针对侵略成性的法西斯主义。

  诗歌、短剧、战地通讯和报告文学成为当时文艺的轻骑兵。诗歌中像田间的《给战斗者》、艾青的《向太阳》;短剧中像崔巍、张瑞芳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还有报告文学中众多作家的作品,都以充沛而昂扬的战斗激情,或控诉敌人,或歌颂抗战。各战场的情况成为报告文学报道的重要内容,当时许多作家参加战地服务团,许多艺术家参加抗日演出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成为当时吸引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史无前例的最为波澜壮阔的景观。在延安、晋冀鲁豫各人民抗日根据地有广泛的反法西斯文艺创作,丁玲、周立波、沙汀、何其芳、孙犁、刘白羽、魏巍等著名革命作家都写过战斗的篇什。在大后方,国民党统治区也有大量爱国作家用自己的笔去战斗。巴金曾以《火》命名自己的长篇“抗战三部曲”,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也是抗战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章。在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抗战文学在侵略者的高压下不断破土而出。19世纪末即被日本占领的台湾,不但反抗侵略者的斗争屡起屡伏,抗争的文艺也络绎不绝,如赖和的《斗闹热》、《一杆“称仔”》,杨逵的《送报夫》、《模范村》和吴浊流的长篇小说《亚细亚孤儿》等都是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虐统治和唤起抗争的代表作。“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相继沦陷,抗争的文学立即崛起,罗烽、舒群、山丁等作家都有许多创作。在鲁迅帮助下出版的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更是这方面著名的长篇。上海被占领后的“孤岛文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更以众多作品构成我国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重要一翼。当时留在上海租界的知名作家郑振铎、李健吾、许杰、柯灵、于伶、陆蠡等都坚持民族气节,为孤岛抗争的文学作出自己的贡献。随着战事的发展,茅盾、夏衍、胡风、宋之的、萧红等大批作家还从大陆先后来到香港,使香港与内地的桂林、重庆一样,一时文化人云集,成为抗战文艺勃兴的营地之一。

  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把中国文艺的战斗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使文学在动员全民抗战上起了极大的精神鼓舞的作用。毛泽东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学艺术可以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这个论断正是对当时文艺实际情况的生动概括。

编辑:玄燕凤

01 02 03

关键词:张炯 反法西斯战争 文艺 文学作品 精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