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廖海金:地沟油走“正道”还需政策引导

2015年08月24日 09:07 | 作者:廖海金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不久前在成都召开的中国首届地沟油再生综合利用与生物燃料发展论坛上,一家生物能源企业的老总感叹:发展生物柴油产业是避免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有效手段,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原材料供应难保障、销售路径不畅通、产业政策难落实等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废弃油脂回收企业长期面临“吃不饱”的尴尬,而大量生物柴油厂迫于市场压力无奈停产。作为地沟油资源化利用主渠道的生物柴油产业尽管已发展10余年,却仍然蹒跚难行。

 

  近年来,地沟油回收不当,流入餐饮和食品行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成为一种公害。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在认识到地沟油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行业危害后,一些地方(如成都)开始对地沟油采取统一收购,推动废弃油脂行业内部监管,推动完整的地沟油登记制度等措施,令公众头痛的地沟油找到“家”。应当肯定,这种“标准化”收油队伍将与不法收购商形成竞争,让地沟油处置、流向安全可靠,人们对地沟油的去处和用途也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再是“雾里看花”,同时也可以防止不法商家为节约成本再次利用废弃油,非法收购商也不敢明目张胆进行收购等,对确保餐饮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正规回收企业长期面临“吃不饱”的尴尬,一个显见的原因是地沟油“游击队”抢食太多。近年来,一些地方废弃油脂收购“正规军”敌不过“游击队”的事并不少见。比如厦门卓越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一年可提炼5万吨的生物柴油,虽然接纳了厦门地区至少一半的地沟油,但依然解决不了原料问题,其公司组建的正规收购队伍,往往拼不过其他非正规回收人员。

 

  毋庸置疑,将地沟油用来生产生物柴油是地沟油变废为宝的最佳出路。可问题在于,从地沟油到生物柴油是化学反应过程,其生产成本较高,且工艺又较复杂。而据警方在打击地沟油过程中掌握的大量证据显示,使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的工艺流程,只是简单的水解、蒸馏、分体“三步曲”的物理分离,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况且,食用油相比生物柴油来说,其利润空间更大。地沟油之所以会重回餐桌而不能流入到生物柴油等政府希望的领域,充分说明了不是生物柴油企业不愿意回收地沟油,而是利润水平让他们收不起地沟油。由于盈利能力的欠缺,生产生物柴油的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原料短缺困境。

 

  诚然,我们不能怪罪持证单位吝啬,不肯出钱收购,因为非法的地沟油产业是暴利的,而正规的回收公司将餐饮垃圾转化为生物柴油等能源,成本不低,利润不高,若在收油时和私人收油队进行价格战,必败无疑。从这个角度来看,斩断地沟油的利益产业链,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在赋予取得服务许可证的企业“收购垄断权”的同时,也要让其能够提供和私人收购大体相当的“收购价格”。也就是说,只有将地沟油作为生物柴油等产品原料的生产企业,具有较强盈利能力,才能将地沟油引向“正道”,变废为宝。

 

  显然,围堵地沟油不只是正规回收企业的责任,这种“变废为宝”的产业理应得到政府的扶助和补贴,在政策、技术尤其是经济补贴等方面,政府都应当有所作为,承担更多的责任。譬如日本,地沟油最大的买主就是日本政府,而且购买价格高于无良厂商可以接受的价格,然后制成生物柴油,提供给公共汽车和垃圾使用车。因此,唯有让正规回收企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才可以开出和私人收购相当的“收购价”。政府除了给“正规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贴,还应对餐饮企业加强监管,比如可以考虑出台强制性规定,要求餐饮企业必须将餐饮垃圾卖给正规的收购企业,同时加强对收购地沟油用于生产食用油企业的严厉打击。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摒弃简单的硬性思维,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等多重手段,从源头抓起,严格监管与市场无缝对接,地沟油变废为宝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也是使地沟油远离餐桌的治本之举。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渝水区政协委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廖海金 地沟油 政策引导 生物能源 地沟油回收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