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旅游景区为何扛不过“三年后必涨”的怪圈

2015年08月25日 16:47 | 作者:叶祝颐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三年内不涨,三年后必涨。今年又进入了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旅游景区票价3年一调整的“解禁”年,全国一批4A级以上景区宣布涨价或即将涨价,景区再迎涨价潮。而在这批宣布即将涨价的景区中,个别景区还是“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根据承诺书规定,当时签约的1801家景区自愿承诺较长时间保持门票价格稳定。记者调查时发现,少数景区还存在随意涨价、打包价格等情形。(8月23日《东方早报》)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国家旅游局前不久还公布了“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景区门票涨声一片。这对于广大游客来说,无疑是添堵的坏消息。一些景区刚过三年涨价解禁期,就急不可耐掀起涨价潮,“三年内不涨”演变成“三年后必涨”,某些地方和景区如此曲解国家的政策善意,显得不合时宜。

  更让人费解的是,个别景区刚刚入选“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承诺较长时间保持门票价格稳定。承诺书墨迹未干,就背信弃义,急吼吼宣布涨价。这样的景区价格如何“信得过”?更有甚者,少数景区随意涨价,以“打包加价”的形式违规涨价。某些地方不对公共景区进行财政投入,却把公共景区当成摇钱树,磨刀霍霍宰游客,政府对公共景区的责任担当何在?民生情怀何在?

  其实,旅游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吃、住、游、娱、行、购”等六大旅游要素中,门票只是旅游经济的一个环节。景区门票价格低廉或者不卖门票,将大大提升景区周边人气,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多重利好。从拉动旅游经济的角度讲,门票优惠不仅不会亏本,还可以为景区赢得公益美名。比如杭州西湖免费开放虽然减少了门票收入,但是拉动了地方综合旅游经济,赢得游客青睐,拉长了旅游经济产业链,根本无损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景区只顾眼前利益,争先恐后涨价,吓跑游客,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从景区的地位与归属来看,不少景区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还是著名文化遗产(前不久打包涨价的莫高窟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国人共享的名胜财富。地方只是这些公共景区的管理者,并非所有者。既然是公共景区与文化遗产,就应具有公益属性与社会功能,不能单纯以门票论价值,陷入无休止涨价的误区。而且景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像自来水、天然气那样牵涉到当地民众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外地游客利益。而按行业惯例,景区往往会出台多种优惠措施补偿当地游客,比如门票打折,推出月票、年票等等。受门票涨价影响较小的群体参与价格决策,而真正要多掏腰包的外地游客却被排除在听证会之外,景区与地方关门涨价,难言公平。

  相对于国人的收入水平而言,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已经很高了。来自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显示,“除主题公园外,欧美日韩等国家知名景区门票价格大多低于中国。”人家低价甚至免费吸引游客,我们的门票价格屡创新高,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扩大,的确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对此,地方政府要权衡涨价利弊,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摆脱门票经济依赖,不能拿公共景区当摇钱树,将宝贵的旅游收入用于与景区不相干的其他项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也要对哪些景区属于公益景区,哪些是商业景点,做出明确界定,把景区门票列入民生价格监督体系,建立合理的景区定价制度,有效遏制景区随意涨价。景区也应该主动向公众晒收支账本。让大家看看政府对公共景区到底有没有财政投入;让大家看看景区收入到底多少用于养人,多少用于景区维护,多少流入不该流入的地方,甚至被人中饱私囊。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共推公共景区回归公益属性,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景区门票涨价 三年必涨

更多

更多